概述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aemorrhage,PPH)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产后出血为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农村及边远地区因医疗条件及血源等因素影响,产后出血的问题更为严重,因此如何防治产后出血是产科的重要课题。 国内在20世纪50年代多以胎儿娩出后24h出血量达500ml为产后出血,60年代起,各地则以400ml作为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其理由是失血量如果超过血液总量的10%,产妇健康将受一定影响。我国妇女体重一般在50kg左右,血液总量为4000ml左右,产后失血量达血液...[详细]
病因
产后出血有4大原因,子宫收缩乏力约占产后出血的50%;软产道撕裂约占20%;胎盘残留或滞留占5%~10%;凝血功能障碍引起产后出血者极少。 1.子宫收缩乏力 正常情况下,胎盘排出后,子宫肌纤维立即收缩,使其间原来开张的血窦受压,血流淤滞,血栓形成,能迅速使流血量减少,其止血作用以肌纤维的缩复功能最为重要。任何影响子宫肌纤维收缩和缩复功能的因素都可引起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 (1)全身性因素:如产妇平素体质虚弱、有急慢性病史、产程过长、滞产、精神紧张、使用镇静剂过多或深度麻醉等。 (2)局部因素:①子宫肌壁过度膨胀,肌纤维过度伸张,影响肌纤维缩复。如羊水过...[详细]
发病机制
短期内急剧的大量失血,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血容量的急剧减少,引起心血管的充盈不足而发生虚脱、不可逆性休克或死亡。急性失血早期的代偿机制是通过心血管动力学的调整及肾上腺素能的刺激作用,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循环血量重新分配,皮肤、肌肉和脾脏的血管收缩,对缺氧耐受性高的脏器如肾脏和胃肠道等的血管也发生收缩,从而保证重要脏器组织以及对缺氧敏感器官如心、肺、肝、脑组织的血液供应。此时期由于红细胞和血浆是按比例丢失,因此该时测定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可仍在正常范围,不出现贫血,临床上主要表现是血容量不足。这是急性失血的第1期,一般持续2~3天。 此后,血容量的恢复主要依靠血浆容量的扩增,即主...[详细]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依失血量的多少、出血速度及产妇的体质强弱和产程是否顺利有关。可表现为突然大量的出血,产妇迅速陷于休克状态,产妇感寒战、头晕、恶心、呕吐、打哈欠、呼吸短促、烦躁不安,检查可发现产妇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亦可表现为持续少量或中量流血;产后有时子宫松弛,子宫出血滞留于子宫腔及阴道内,子宫底软,触摸不清,如按摩子宫并向下推压,可见大量血液、血块流出(图2)。

并发症
1.产后出血的并发症为失血性休克,心衰、水电解质紊乱而至死亡。 2.生殖道感染 产后出血引起产妇贫血、抵抗力低下,加以宫腔操作机会增加,使产后感染几率增加。因此,宜采用广谱抗生素防治生殖道感染。 3.席汉综合征 严重的产后出血引起循环衰竭者可继发垂体前叶缺血性坏死,内分泌功能遭到破坏,患者因缺乏泌乳素而无乳汁分泌,缺少甲状腺素,故有畏寒,体重增加、基础代谢率降低、葡萄糖耐量试验升高。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1)红细胞:急性失血后红细胞的改变因时间而异。在出血早期,红细胞随同血浆按比例流出血管外,血容量虽然急剧减少,而单位体积内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浓度并不下降;甚至由于血管的反射性收缩,血液重新分配和脏器内滞留的浓缩血液进入循环血液内等因素,使血细胞比容及血红蛋白反可稍见增多。所以在急性失血的最初数小时内,测定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是不能用来估计失血量的,该时应依靠症状和体征来估计失血量。急性失血后2~3天,血容量的恢复是借助于血浆容量的扩增,凡仰卧休息的患者在最初24h内主要借助于动员体液和电解质从血管外进入血管内,凡活动的患者血浆的扩容十分缓慢,主要借助于动员血管外清蛋白...[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根据病情,临床表现选择做心电图及超声检查。
诊断
1.准确检测出血量 测量产后出血量有多种方法,如目测估计法、盆接法、面积法、称重法及比色法。一般认为目视估计失血量常与实际出血量不相符,往往少50%。酸性正铁血红蛋白比色法较为准确,但操作比较繁复,且试剂昂贵,不适合临床普遍推广应用。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有: (1)称重法:在分娩前将产妇所用的敷料和消毒单、巾称重,产后将被血浸湿的敷料、单、巾称重,减出初称重量即为失血量,按血液比重1.05g换算为1ml。 (2)容积法:用量杯测量弯盘或专用的产后接血容器,然后将收集的血用量杯测量。 (3)面积法:按事先测算过的血液浸湿的面积lOcm×10cm为10ml,15...[详细]
治疗
产后出血常在短时间内失血过多而使产妇微循环发生障碍,组织灌流量不足而发生休克。应及时、有序地组织抢救,具体包括: 1.吸氧。 2.开放2条静脉通路。 3.监测生命指标(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等)。 4.准确估计出血量,计算休克指数。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休克指数为0.5表示正常血容量;1.0表示血容量减少20%~30%,即失血量在1000~1500ml;>1.0表示血容量减少30%~50%,即失血量在1500~2500ml。 5.估计尿量。 6.补充血容量 根据中心静脉压及血压的变化补充血容量。方法有输液、...[详细]
预后
经积极治疗后病情控制一般预后较好,如出血量多引起血循环衰竭者可继发腺垂体缺血性坏死引起席汉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