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妊娠期消化性溃疡病主要指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简称溃疡病。临床上年轻女性以十二指肠溃疡多见,妊娠期消化性溃疡的,文献报道较少。
病因
消化性溃疡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疾病,一般认为可能是胃溃疡患者在长期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使对胃、十二指肠黏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与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去平衡导致慢性胃炎,使胃排空延缓累及并损害胃黏膜防御屏障的完整性。近十多年来的研究证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Hp感染改变了黏膜侵袭因素与防御因素之间的平衡,诱发了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损害了这种平衡机制,并增加了促胃蛋白酶和胃酸的分泌,增强了侵袭因素,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造成了黏膜损害和溃疡形成。此外胃酸分泌增加、胃蛋白酶活性增强、药物作用、急性应激和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情绪波动和饮食不当等均与溃疡病的发病有关,为溃疡病的侵袭...[详细]
发病机制
妊娠期活跃性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比较少见,尤其发生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更为罕见。临床研究发现原有消化性溃疡症状的妇女,妊娠后大多数典型症状明显好转甚至消失;但在产后3个月有半数重新出现溃疡症状。产后2年几乎所有妇女溃疡病复发。Glark等报道300多例在溃疡症状出现后妊娠者,88%溃疡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下列保护机制增强有关:①妊娠期由于体内激素的影响,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减少;②妊娠期雌激素、孕激素增加,前者有细胞保护作用,后者能延缓酸性胃内容排入十二指肠,减少胃酸对十二指肠黏膜的损害;③妊娠期组胺酶增加,使组胺灭活,减少胃酸分泌;④妊娠期前列腺素有细胞保护作用;⑤孕...[详细]
临床表现
1.症状 (1)上腹痛:90%以上的消化性溃疡有慢性上腹痛,妊娠早、中期由于胃酸分泌减少、胃蠕动减弱、胃黏膜充血减轻等因素的作用,多数消化性溃疡症状可缓解。妊娠晚期、分娩期及产褥期,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乳汁的形成和分泌,胃液的分泌随之增加或减弱,胃液内盐酸和蛋白酶含量升高,约12%的胃溃疡患者症状加重,甚至发生溃疡出血或穿孔。疼痛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呈周期性发作,与非孕期相同。疼痛多为烧灼痛或钝痛。 (2)嗳气、反酸、恶心、呕吐,孕早期上述症状可与妊娠反应混淆。 2.体征 多数患者有上腹部局限性压痛,发生并发症时可有相应的体征,但并发穿孔时腹膜刺激征可不...[详细]
并发症
近十多年来由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药物不断问世及抗Hp治疗的普遍开展,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已少见,特别在妊娠期由于大多数患者溃疡病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缓解,故临床上妊娠期出现溃疡出血、穿孔及幽门梗阻并发症者更为少见,但在妊娠晚期及产褥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使患者症状加重,在过度疲劳、精神因素、饮食不当等诱发因素作用下可出现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 是消化性溃疡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约为溃疡病患者的15%,以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出血较多见,出血量与被侵蚀血管大小有关,轻者表现为黑便(出血50~100ml,即可出现黑便),重者出现呕血,1次多量出血可出现休克症状,腹部体征不典型,...[详细]
实验室检查
合并消化道出血者,可有贫血,大便隐血阳性;非侵入性实验室检查13C-14C-尿素呼气试验以及Hp血清学试验可协助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
X线钡餐透视或上消化道内镜对妊娠合并消化道溃疡有确诊价值。但前者对孕妇和胎儿有不利影响,不宜常规使用。如临床症状不典型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时,可先使用镇静剂或咽部黏膜麻醉后,给予胃纤维镜明确诊断,可使孕妇痛苦减轻。合并穿孔者,B超可显示腹腔内气体和液体回声,是诊断胃肠道穿孔的间接征象。对于症状不典型或特别严重,抗酸药物无效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时应用小儿型可弯曲式内镜进行检查较安全并可确诊。
诊断
根据患者有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发作期和缓解期相交替的节律性上腹痛、夜间痛以及可用食物或制酸药物缓解等典型症状不难诊断。部分患者亦可仅表现为无规律的上腹隐痛不适,临床上孕妇就诊时首先须区别是溃疡病的症状还是正常妊娠反应或反流性食管炎症状。
治疗
1.一般治疗 充分休息,保持精神愉快,少食多餐,给予易消化的饮食。 2.药物治疗 (1)抗酸药:可中和胃酸,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为妊娠期消化性溃疡的一线药物。目前常用者为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合剂,每次15~30ml,于三餐后1h、3h及睡前各服1次。目前尚无抗酸药致畸的可靠证据,妊娠中、晚期使用抗酸药是安全的。 (2)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组胺H2受体拮抗剂可于三餐后或睡前服用,剂量分别为西咪替丁200mg,3次/d,睡前加服400mg;雷尼替丁150mg,2次/d,或每晚睡前服用300mg。4~8周为1个疗程。两种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目前尚不...[详细]
预后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预防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