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见的严重疾病,是常见的一种脑损伤,系由产伤和缺氧引起,也是造成围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nal hemorrhage of newborn)部位包括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周围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小脑出血和脑实质出血。以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最常见,预后较差。近年由于产科技术的进步,产伤所致的硬膜下出血明显减少,而早产儿缺氧所致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已成为新生儿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类型。新生儿颅内出血死亡率高,是新生儿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存活的小儿常常有各种神经系统的严重后遗症,如脑积水、脑性瘫痪、癫痫和智力障碍等,应...[详细]
病因
1.缺氧缺血 一切在产前、产程中和产后可以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缺氧、窒息、缺血的因素,缺氧缺血性脑病常导致缺氧性颅内出血,早产儿多见,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可因宫内窘迫、产时和产后窒息、脐绕颈、胎盘早剥等,缺氧缺血时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溢,多为渗血或点状出血,出血量常不大而出血范围较广和分散。导致室管膜下出血、脑实质点状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2.产伤 胎儿头部受到挤压是产伤性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以足月儿、巨大儿多见。可因胎头过大、产道过小,头盆不称、臀位产、产道阻力过大、急产、高位产钳、吸引器助产等,使头部受挤压、牵拉而引起颅内血管撕裂、出血。出血部位以硬脑...[详细]
发病机制
1.产伤性颅内出血 分娩过程中胎头所受压力过大,局部压力不均或头颅在短时间内变形过速者均可导致硬脑膜下出血,主要由产伤引起的大脑镰、小脑天幕撕裂而致。大脑大静脉或大脑上静脉破裂,血液汇集于脑底部可压迫延脑,促致死亡。顶骨、枕骨鳞部和颅底骨折常伤及脑神经并伴硬脑膜下出血。脑表面静脉撕裂常伴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臀位产的患儿中,最严重的产伤类型就是枕骨分离伴后颅凹出血和小脑撕裂。早产儿颅骨较软,外部压力压迫枕部也可导致顶骨下枕骨向前移位,扭曲窦汇和枕窦,从而引起小脑出血,这种情况常发生在臀位牵引、产钳分娩和应用面罩加压通气时。 硬脑膜外出血很少见,主要是产钳使颅骨内板与硬脑...[详细]
临床表现
1.颅内出血共同的临床表现 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出血程度有关。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症状,多在出生后3天内出现。 (1)兴奋症状:早期常见: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前囟隆起、颅缝增宽、头围增加;意识形态改变,易激惹、过度兴奋、烦躁、脑性尖叫、惊厥等;眼症状如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球震颤;肌张力早期增高等。 (2)抑制状态:随着病情发展,意识障碍则出现抑制状态,如淡漠、嗜睡、昏迷、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有面色苍白、青紫,前囟饱满或隆起,双瞳孔大小不等或对光反射消失和散大;呼吸障碍改变,呼吸节律由增快到缓慢、不规则或呼吸暂停等;原始反射减弱...[详细]
并发症
常合并肺透明膜病、肺出血。发生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存活者常留有癫痫、脑瘫、智力低下、视力或听力障碍、共济失调等后遗症。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出血严重者,可有贫血,血红蛋白、血小板、血细胞比容下降。 2.血液检查 生化检查有 CPK-BB活性增高,血浆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比值增高有助诊断。血气分析呈代谢性及呼吸性酸中毒和低氧血症。其他可有间接胆红素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3.脑脊液检查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内出血时可阳性,临床常因脑脊液检查发现均匀一致的血性脑脊液而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表现为均匀血性,皱缩红细胞,早期脑脊液红细胞数量和蛋白含量增高,部分病例白细胞增高,以后脑脊液变为黄色和葡萄糖降低。 但是有些病例脑脊液不呈血性,如对硬膜下出血和脑实质出血诊断没有...[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颅透照 颅透照对诊断硬膜下血肿、脑穿通畸形或脑积水有一定意义。 2.头颅超声 是诊断IVH的首选方法。床旁连续头颅超声对早产儿IVH的开始时间、出血部位及严重程度提供可靠的信息,而且价廉方便,无须搬动患儿,又无放射线损伤。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易发生IVH的高危人群,应常规进行头颅超声的筛查。在生后3天、1周、1个月时各查1次。 通过头颅超声可将IVH分为4级。Ⅰ级:出血限于室管膜下,不伴脑室内出血。Ⅱ级:不伴脑室扩张的IVH。Ⅲ级:IVH(>50%脑室区域)伴脑室扩大。Ⅳ级:脑室内出血合并脑实质出血或脑室周围出血性梗死。检测到伴中线移位的大脑表面的硬膜下血肿,对幕上...[详细]
诊断
1.病史 病史有产伤、窒息、血液病等病史。 2.临床表现 脑病的表现和临床症状。 3.辅助检查 IVH的诊断除结合围生期缺氧或外伤病史及依靠临床表现的识别和影像学检查。早产儿临床症状和体征较少,影像学检查头颅CT、B超是IVH的主要诊断手段,根据头颅B超或CT检查结果能精确的了解病变类型、部位及程度,并做出分级诊断和对预后作出估价。
治疗
1.加强护理 保持安静,减少搬动,头中位或右侧卧位,头肩略垫高30°。保持患儿体温在35.5~36.5℃。出生时即有症状者,宜推迟喂奶。供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控制入液量,宁少勿多,每天50~60ml/kg。 2.控制出血 (1)维生素K:可选择使用维生素K1 1~5mg/次,肌内注射,1次/d,连续3天。也可选择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络(安络血)和血凝酶(立止血)、氨甲苯酸或氨基已酸等。 (2)输新鲜血浆或全血:每天10~20mg/kg。 (3)维生素C:改善血管通透性,有利于止血。 2.抗惊厥 有利于止血和防止新的出血,应及时止...[详细]
预后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预后与其原因、出血量、部位、类型、脑损害程度及其他围生期因素而异。Ⅰ~Ⅱ级颅内出血者若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预后较好,90%均能存活,约10%~20%可发生脑积水Ⅱ~Ⅳ级颅内出血者病死率超过50%,约2/3存活者可发生脑积水或其他神经系统后遗症。一般认为足月儿、急性缺氧、20min Apgar评分正常、蛛网膜下腔出血、室管膜下腔出血、小量脑室内出血及额叶小血肿等预后较好;早产儿或小于胎龄儿、慢性缺氧、20min Apgar评分过低、大量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顶枕部脑实质出血或同时伴有顽固低血糖者预后差。新生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较好,90%随访正常。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致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