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新生儿心肌炎是在新生儿期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间质炎性渗出和心肌纤维变性、溶解和坏死,导致不同程度的心肌功能障碍和全身症状的疾病。可散发或流行,临床表现不典型,较难早期发现而易延误治疗,病死率高,应引起重视。
病因
本病主要由感染引起,以病毒感染为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柯萨奇B病毒,占病原体的一半以上。目前已分离到B3、B4、B5等型。ECHO、巨细胞病毒、风疹、水痘和腺病毒亦可致该病。新生儿室内的流行,常由柯萨奇、ECHO病毒所致,而巨细胞病毒、风疹、水痘病毒多见于母妊娠期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往往在新生儿早期即可发病。此外,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真菌、原虫等也可为该病之病原。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感染可发生在宫内、产时或生后,孕妇宫内感染时,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本病可在婴儿室、母婴同室及产科发生暴发流行,病情严重,病死率高。
发病机制
新生儿心肌炎的病理变化可轻重不等。心脏扩大,外观苍白。电镜下可见心肌炎、心包炎,心瓣膜多正常。心肌由淋巴细胞、大单核细胞、嗜酸性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多密集呈斑点状。后期常有心肌纤维局限性退行性变及坏死。除心肌损害外,脑、肝细胞也常可累及。
临床表现
宫内感染者于出生3天内发病;产时感染多由于吸入阴道内含病毒的分泌物,于出生1周内发病;生后感染出现症状较晚,多由于新生儿接触母亲、婴儿室工作人员、探视人员及已患病新生儿等途径感染。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不典型,变化多端。 1.一般表现 症状无特异性,如发热、咳嗽、进食差、嗜睡、呕吐、腹泻、皮疹、皮肤苍白或黄疸,重者可有呼吸窘迫及发绀。 2.心脏听诊改变 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或奔马律,心音低钝,部分病例心前区有收缩期杂音。 3.各种心律失常 如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各种传导阻滞如窦房、房室及室内传导阻滞等。 4...[详细]
并发症
可并发呼吸窘迫、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水肿、惊厥、昏迷等。
实验室检查
1.血清心肌酶检查 可见GOT、LDH、CPK等升高,尤其以LDH同工酶LDH1及CPK同工酶CPK-MB升高意义大。 2.病毒学检查 抗体检查较易进行,早期查病毒IgM有助于诊断。 3.心肌活检 确诊靠心肌活检病毒分离。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心脏可扩大,透视下心搏减弱,肺纹理增多。如有心力衰竭,X线可有肺水肿表现。 2.心电图 心电图主要表现Ⅰ、Ⅱ、aVF、V5、V6等导联ST段下降,T波低平、倒置、双向,严重者ST段抬高呈单向曲线并伴有深Q波,酷似成人心肌梗死的图形,说明有严重的心肌损害。可有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期前收缩、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颤动,房室、窦房、束支传导阻滞等。 3.超声心动图 可见心脏扩大、搏动减弱及心功能减退等。
诊断
1.新生儿心肌炎诊断 由于新生儿心肌炎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有一定的困难。1999年9月在昆明召开了全国小儿心肌炎、心脏病学术会议,经与会代表充分讨论,修订了1994年5月在山东威海会议制订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现将修订后的诊断标准刊出,供临床医师参考。对本诊断标准不能机械搬用,有些轻症或呈隐匿性经过者易被漏诊,只有对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考虑到新生儿特点,注意要结合流行病学史诊断,如在婴儿室内有病毒感染的暴发流行或母亲在围生期有病毒感染性疾病,再结合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改变、心肌酶谱阳性、X射线检查的异常表现,可考虑新生儿心肌炎的临床诊断。 (1)...[详细]
治疗
尚无特效治疗,抗病毒药物疗效不好。治疗目的主要是保护心肌,纠正缺氧、心衰,抗心律失常等支持疗法。 1.自由基清除剂 维生素C有抗自由基、抗氧化、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静脉推注还有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作用。剂量100~200mg/kg,1次/d,静滴或静注,1个月为1疗程。泛癸利酮(辅酶Q10)有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及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作用,肌内注射2.5~5mg,1次/d,或口服5mg,2次/d。维生素E清除自由基、抗氧化,50~100mg,2~3次/d,口服。 2.改善心肌代谢药物 二磷酸果糖100~250mg/kg,1次/d,静脉点滴,肾功能衰竭及对磷过敏者禁用。其他...[详细]
预后
新生儿心肌炎的病情是可逆的,若能做到早期论断、早期治疗,多数患儿可能顺利完全康复。一般在发病后1~2周内即可恢复,但心电图的恢复则要1~2个月以后。若合并严重并发症则病死率高。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常较实际病情轻,有的甚至无明显症状,容易漏诊。病程常迁延,可达数月甚至数年,有的留有后遗症,部分发展为慢性心肌炎,亦可转为慢性心肌病。新生儿心肌炎的病死率较高,死亡病例均有发病急、进展快、病程短的特点,在短期内死亡者,可能与心肌病变广泛有关。心力衰竭不易控制常是死亡的直接原因。新生儿心肌炎预后恶劣的指征是:①肺水肿;②心排血量下降;③额面QRS轴在180°~270°。
预防
对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暴发流行的预防,对优生优育及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十分重要,应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保护孕妇免受感染。对婴儿室及母婴同室病房应加强管理,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发生流行时,患儿应隔离2周,接触者检疫。对易感新生儿给予注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每次0.2ml/kg。目前,有关预防柯萨奇病毒感染的基因疫苗的研制工作正在进行中。同时应积极防止产伤、窒息、寒冷及高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