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肾静脉血栓(RVT)即肾静脉血栓形成症。原发性NRVT主要与脱水、血黏滞度增高和肾血流量减少有关。血浓稠及血黏滞度增加使肾流量下降,肾氧合减少,继之则肾水肿,肾小血管压力增加,最终导致肾小静脉血栓形成。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被危重的基础疾病所掩盖,故至今尚无确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数据。 由于医学影像学的普及,尤其是抗凝剂和溶栓剂的治疗应用,NRVT的存活率已由20%提高到80%。少数虽未得到及时诊治的患儿,由于自发性侧支循环的形成而幸免于死,但终因肾萎缩或顽固性高血压而需行肾摘除或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病因
RVT常由多种综合病因所致。 1.肾脏原发疾病 早期报道的RVT均由于肾病综合征时肾局部高凝状态所引起,但与NRVT相关的新生儿肾脏原发疾病很少见,仅有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或肾脏肿瘤等引起的肾源性NRVT。 2.肾血管蒂受累 如腹膜后脓肿或脐静脉插管等引起的肾(主)静脉循环障碍,但近年来此类肾外性NRVT的报道已很少。 3.血液黏滞度增高 此类原因在NRVT中最为重要。生理状态下新生儿外周血中红细胞较多,当喂食不足、不显性失水增加、应用利尿药或造影剂、产伤、窒息、缺氧、缺血等原因均可使血液浓稠,血黏滞度呈指数增加。 4.肾血流量减少 如感染、休克、母...[详细]
发病机制
与肾动脉系统不同,肾静脉系统无任何种类的节段分布,仅有一系列互相吻合的弓形静脉连接肾脏两极的血流,小动脉和小静脉间无毛细血管网。肾被膜下小静脉汇集成小叶间和叶间静脉,经肾髓质和肾门流入肾(主)静脉。右肾静脉仅与同侧输尿管静脉相通,而左肾静脉则可与其他四五条静脉相通易形成侧支循环。 NRVT的发病机制取决于血栓形成的急缓、位置、大小、完全与否,以及侧支循环形成间的相互平衡情况。无论单侧或双侧病变,上述情况及原发基础疾病决定了该患儿的临床及图像学所见,甚至预后。血浓稠及血黏滞度增加使肾流量下降,肾氧合减少,继之则肾水肿,肾小血管压力增加,最终导致肾小静脉血栓形成。NRVT形成的过程有3类...[详细]
临床表现
1.临床分类 (1)原发性:病因隐匿,有血尿、肾肿大和血小板减少。糖尿病母亲所生的新生儿的细胞外液可降低25%,故易致先天性RVT。 (2)继发性:常由泌尿系统以外的疾病所致,如先天性蛋白C和(或)蛋白S缺乏,常有暴发性紫癜。 (3)肾源性:新生儿期少见。 2.临床表现 RVT在新生儿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被原发疾病掩盖。典型的RVT有腹痛、血尿和肾肿大三大主症,但腹痛在新生儿期很难发现,代之以血小板减少。 (1)脱水:脱水包括隐匿性失水的病史、症状及体征。 (2)突发血尿和少尿:突然出现与原发病无直接相关的血尿、少尿或无尿、血小...[详细]
并发症
常并发高血压、酸中毒、黄疸、肾功能衰竭;常合并肺及肢体栓塞,精索静脉或胃食管静脉曲张等。
实验室检查
常规化验: 1.血象检查 以血小板减少及其动态观察最为重要,有助于对血栓形成的活动性或静止与否的判断。 2.血液检查 可伴有DIC的阳性化验所见。 3.尿常规检查 示肉眼或镜下血尿。
其他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肾脏的各种影像学检查均可能有阳性所见,但以超声学检查最为重要。 1.X线平片 凡疑及NRVT,尤其是先天性RVT者,先摄腹部平片(后前位及侧位),以估计肾脏大小及肾区有否钙化影。若孕母有糖尿病,新生儿生后3天内即有肾钙化,则可诊为先天性RVT。而目前已有宫内胎儿RVT的报道。但也有报道极低体重儿的肾区钙化与补钙或用利尿药有关,而与先天性RVT无关。 2.超声检查 因其无痛、无放射性和非侵入性,为首选的检测方法和监测手段。分为早、中、晚三期。 (1)早期:7天左右,但早在发病30min即可有阳性所见。首先在栓塞的肾小叶内静脉和叶间静脉呈回波增强的细条...[详细]
诊断
危重新生儿若有脱水(包括隐匿性失水)的病史、症状及体征,并出现与原发基础疾病无直接相关的血尿、肾肿大、血小板减少及高血压,结合超声影像所见,多数NRVT可以确诊。若孕母有糖尿病,新生儿生后3天内即有肾钙化,则可诊为先天性RVT,而目前已有宫内胎儿RVT的报道。肾内型NRVT在病理检查时可能仅见到肾出血和(或)坏死,而不一定能见到肾小静脉内血栓。
治疗
1.外科疗法 既往对单侧NRVT曾较积极地采取肾摘除术而获得存活,目前已基本废除此疗法,仅对晚期肾萎缩或持续高血压时行肾摘除术。对肾(主)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可采取血栓摘除术,以获得该静脉的再疏通。 2.内科疗法 近20余年来,均采取内科保守疗法,尤以抗凝药物及溶栓药物的应用,已极显著地提高了NRVT的治愈率。 (1)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改善低氧和低体温,阻断血浓稠、血黏滞度增高等血栓形成的主要环节。若补液和用利尿药24h后尿量不见增加,应考虑合并有急性肾功能不全,应立即限制入水量,不超过每天的不显性失水量和排尿量之和。 (2)对基础疾病的根治及对...[详细]
预后
不伴氮质血症的单侧肾动脉血栓患儿,长期随访显示这是一种自限性的疾病,高血压可缓解,但肾发育即使在肾血流已恢复的情况下仍可能受损。若得不到及时诊治,终至肾萎缩或顽固性高血压或进展为肾功能衰竭。
预防
积极防治胃肠道疾病,防治严重脱水和合理喂养,防治窒息、缺氧、产伤、缺血等,可使血液黏滞度增加的情况。防治感染、休克和母亲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或糖尿病等,使肾血流减少的病因,防治新生儿红细胞增多性高血液黏稠症,以预防本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