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科室: 小儿血液科
- 别名: pediatric morbus serumalis pediatric serum sickness syndrome 小儿血清病综合征
- 症状: 暂无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长期摄食不足导致营养不良者多见
- 相关疾病: 暂无
概述
血清病是一种由于外来抗原性物质(异体动物血清和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等)进入体内而引起的具有特征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多呈急性或亚急性过程。血清病过程中出现体温升高、荨麻疹、关节症状等。
病因
人体接受异类血清后,经过7~14h的潜伏时间开始发病,如果注射过动物血清的人再次注射同样的血清,可加速血清反应。在儿科目前需要抗毒血清治疗的疾病几乎只有白喉和破伤风。 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等也可以引起血清病。
发病机制
血清病是Ⅲ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典型例子,在抗原过剩的情况下,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全身毛细血管的基底膜上,激活补体,造成组织损害。 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游离过敏毒素,进一步释放组胺,增强血管通透性;并产生趋化因子,使中性粒细胞聚集,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出溶酶体引起局部组织损伤。此外,抗原抗体复合物还可活化激肽系统,产生急性炎症性作用,少数严重病例可出现肾小球肾炎和血清中补体成分下降。血清病过程中出现的荨麻疹为IgE类抗体引起,而关节的症状是IgG和IgM抗体与抗原组成的免疫复合物在关节沉积的结果。
临床表现
典型的血清病发生在注射异体抗原后的7~12天,也有迟至3周者,如既往有过同样异体抗原的接触,则症状以快速方式出现,可在注射后1~3天出现症状。主要症状为发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淋巴结肿大和关节酸痛,体温上升(38~40℃)常为最先出现的症状,但有时也可先见皮疹或二者同时出现,皮疹大多为荨麻疹,偶见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环形疹、紫癜,亦可几种类型的皮疹夹杂在一起,皮疹经常先出现于注射血清部位,短时间内蔓延全身,受压部位皮疹往往较密较深,如系腰带处,病情较重者,眼睑、面颊,甚至手脚都显水肿,全身淋巴结肿大为常见症状,关节酸痛不多见,局部红肿者罕少,但大小关节都可波及。如踝、膝、腰、腕、指趾。本病...[详细]
并发症
合并心脏炎、肾小球肾炎者很少见,血清病最严重的合并症是吉兰-巴雷综合征,末梢神经炎为水肿或多发性动脉炎涉及神经组织所造成,偶尔并发哮喘,对血清病症状出现较早的患儿,并发哮喘可能性较大。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增多,常伴有嗜酸细胞增高,血沉增快,常可见明显的血小板减少,轻度蛋白尿、血红蛋白尿及显微镜下血尿。血清补体下降,由马血清蛋白引起的血清病,可在血清中发现抗马血清蛋白的特异性抗体,如IgG、M、E、A。病变皮肤的直接免疫荧光可发现IgM、IgA、IgE或C3的沉积。
其他辅助检查
根据临床临床选择X线胸片、心电图等检查。
诊断
结合注射血清或使用青霉素、磺胺等药物的历史和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
治疗
1.立即停用有关药物 立即停用异体动物血清或有关药物,避免大量新抗原的再次刺激。 2.阿司匹林和抗组织胺治疗 对阿司匹林和抗组织胺治疗反应良好。 3.肾上腺素 注射肾上腺素可使荨麻疹迅速消退,但效果只是暂时的。 4.激素治疗 关节炎、肾脏或神经系统合并症较重时,应适当考虑激素治疗。
预后
患儿得到及时处理多数预后良好,严重者可出现喉头水肿致急性喉阻塞,并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