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烹调综合征(cooks syndrome)由 Kwork首次报道,吃中国食物后,发生一组复合症状——面、颈、上胸、背和手臂有“烧灼”、“压迫”、“绷紧”或“麻木”等感觉或全身倦怠感,伴有心悸的发作性症状,称之为中国餐馆综合征。其别名尚有美味综合征、中国头痛、吃中国食物后综合征、日本餐馆综合征等。以往亦有称谷氨酸摄入过量综合征。
病因
本病征病因未明,与吃中国食物有关。
发病机制
1.食入中国食物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食物中的高钠,产生暂时性高钠血症,从而引起细胞内低钾,导致肌肉麻痹、无力、心悸、口渴和血管性头痛。许多报道提出口服味精(谷氨酸单钠MSG)是本病的病因。曾有试验结果表明,凡一次摄入MSG超过1.5g即能引起发病(大多数人在服5~6g,最多12g),而静脉注射MSG其发病的阈值是125mg,摄入量愈大症状也愈重。在调查中,有人虽吃下21g MSG仍未发病。Ghadimi等认为:①本病征类似乙酰胆碱诱发的症状和体征;②抗胆碱能剂和胆碱酯酶抑制剂的作用,支持本病征是“暂时性”乙酰胆碱病的假说;③在诱发乙酰胆碱血症中,血浆胆碱酯酶活性图形类似食入MSG后的图形。Go...[详细]
临床表现
患者每次进餐后10~45min出现症状,也有食后30min~1h发病。临床表现很多,每个患者症状不尽相同。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头部症状 有猛击样、跳动样、钳子钳住样感、钝痛、带状头痛、见光头痛、颞部悸动性头痛、缩窄性头痛;颈部刺痛并向颈后、上背、前臂放散;流泪、眶周纤维性挛缩、眶痛,眶绷紧感,咬肌、颞肌绷紧感;面有冷汗、绷紧挺出麻木感、潮红、刺痛和温热感;颌部麻木感向项部放散。 2.项部症状 烧灼或麻木感,向手臂、前胸和背部放射,项肌疼痛向两肩、肩胛和脊柱上段放射。 3.上肢感觉异常 二、三头肌疼痛,肩胛带“模拟瘫痪”。 4.胸部症状...[详细]
并发症
可并发心悸和窦性心动过速、眩晕、一过性意识蒙眬以及剧烈头痛和呕吐。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异发现。
其他辅助检查
必要时做心电图、脑电图、脑CT检查。
诊断
根据食中国餐或用中国传统方式烹调的膳食后出现上述一些临床表现,并密切观察症状发作和迅速好转的特点,即可诊断。
治疗
本病征是良性自限性疾病,发作是一时性的,通常休息片刻或饮用少量茶水,一般于1~2h内即可恢复,至多数小时即缓解,不需特殊治疗。症状严重者可服镇静剂、镇痛剂及对症治疗。盐酸羟嗪(Hydroxyzine HCL)可改善症状,尚未发现其他预防药物。
预后
本病征预后良好。
预防
病因未明,无确切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