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科室: 小儿内分泌科
- 别名: 小儿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小儿布鲁姆综合征 小儿面部红斑侏儒综合症
- 症状: 暂无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本病征主要发生在出生后15天~3个月的婴幼儿时期
- 相关疾病: 暂无
概述
面部红斑侏儒综合征(facial telangiectasis of dwarfs syndrome)又称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红斑(congenital telangiectastic erythema)、Bloom综合征、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chromosome instability syndrome)、侏儒毛细血管扩张症、Bloom-Torre-Mackacek综合征、染色体脆弱综合征(chromosomal fragility syndrome)、染色体破裂综合征(chromosomal leakage syndrome)。本病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主要表现为侏儒、对光敏感和面部毛细血管...[详细]
病因
本病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发病机制
在检查本病征患者染色体时,常见断裂和重新排列。1954年由Bloom、Torre、Mackacek同时报道了本病征。1974年Chaganti等发现本病的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SCE)高于正常人11倍,荒漱诚治还发现本病的成纤维细胞SCE频率可以显著地升高,高出正常人的9~11倍。
临床表现
本病征主要表现为侏儒、对光敏感和面部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皮肤病变常在出生15天~3个月,虽为足月婴儿,但表现为生长迟缓,体重低下,阳光诱发面部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容易发生白血病和其他肿瘤。皮损一般限于手足背、面部,表现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面部红斑可呈蝶形分布,有时红斑呈水肿或水疱,糜烂面愈后留下色素脱失斑。冬季减轻或消退而夏季加重,部分病人青春期后光敏可减轻或消失。文献中未见皮损累及躯干者。另外,常伴有鱼鳞病、黑棘皮病、咖啡斑、多毛、长颅、小鼻、大耳、门齿缺如、并指(趾)、多指(趾)、隐睾、下肢短、足内翻、尿道下裂等畸形。本病征易并发白血病,患者几乎全部为侏儒。有学者认为属垂体性侏儒,但亦有...[详细]
并发症
容易发生白血病和其他肿瘤。常伴有并指(趾)、多指(趾)、隐睾、下肢短、足内翻、尿道下裂等畸形。
实验室检查
1.血象检查 并发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并发白血病患者可发现相应外周血各种异常, (1)贫血:贫血程度轻重不一,但进展迅速,多数为白细胞增多型,常大于10×109/L。亦可正常或减低,周围血白细胞分类可见幼稚型白细胞,血红蛋白常小于70g/L。 (2)分类诊断:通过化学染色、溶菌酶测定,染色体及免疫学检查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分类都有一定意义。 2.免疫功能检查 IgA、IgM低下,IgG正常,淋巴细胞功能低下。 3.染色体检查 在末梢红细胞或成纤维细胞做体外培养时,可见染色体断裂频率高,呈回肘式断裂,亦有单纯断裂,此现象称为“染色...[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应做X线、B超等检查,可证实存在并指(趾)、多指(趾)、隐睾等畸形。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常在接触日光后发生的特点等可考虑本病征的诊断。目前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SCE)检查是确诊本病的极有效方法。
治疗
本病征至今尚无根治性方法,应尽早发现和治疗易并发的白血病等恶性肿瘤,平时应避日晒,文献上有给予应用小剂量泼尼松(强的松)、甲状腺粉(片)和复合维生素B治疗的报道。
预后
本病征预后较差,患儿除生长迟缓外,幼年以后发育正常,智力不受影响,死亡原因多为白血病或其他癌变。
预防
本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应做好遗传学咨询工作,避免近亲结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