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小儿在日常生活中与电接触的机会随社会的发展而增多,触电的原因多为用手触摸电器,电源插孔或手抓电线的断端,偶有雨天在树下避雨时遭到雷击,重者可造成局部和全身严重伤害,甚至使患儿致残、致死。
病因
1.原因 (1)无知:儿童出于无知或好奇玩弄电灯插头、插座、电线或其他电器等。电线断落时,不知躲避,甚至用手触摸。 (2)插座安装过低:室内电器插座安装过低,易被小儿触摸到,或用手指、钥匙、硬币、金属别针等掏挖。 (3)误触:攀登屋顶或树上捉鸟、玩耍时误触高空电线。 (4)无防护设备:无防护设备去牵拉触电的亲人或伙伴。 (5)大树下避雨:雷电时衣服淋湿,在大树下避雨或玩耍。 2.影响损伤程度的因素 (1)交流电比直流电危险大:交流电低频率比高频率更危险。 (2)电压高:电压愈高或电流愈大则损害愈严重...[详细]
发病机制
电流对人体导致损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下列因素:①电流种类(交流、直流);②电流强度;③电压高低;④电流受到的阻力;⑤人体接触电流的时间;⑥电流在体内流经的途径;⑦电流的频率(低频、高频)。 根据欧姆定律:电流=电压/电阻,人体各种组织对电流的阻力各异,其大小依次为骨骼、肌腱、脂肪、皮肤、肌肉、神经、血管。各组织处在不同状态,其电阻也有改变,如皮肤出汗、潮湿时,电阻较皮肤干燥时小。电流对人体致伤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 1.组织烧伤 电流通过组织时由于电阻的存在,电能转为热能产生组织烧伤,电击伤组织损伤严重的部位,常为电阻大的部位。 2.引起神经系统和肌...[详细]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是局部组织电烧伤和电休克的全身反应。 1.全身反应 小儿以手部触电多见。 (1)轻型:触电后表现面色苍白、无力、触电手指麻木,轻度肌肉痉挛,但易于松手脱离电源,短时间头晕、心悸、恶心、呼吸急促、触电部位皮肤疼痛,一般神志清楚。 (2)重型:触电后当即昏迷,呼吸浅快或暂停,迅速发生呼吸麻痹,血压下降,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或心室性纤颤,复苏不利,终致呼吸心跳停止,治疗及时大部分患儿可以获救。 2.局部组织损伤 触电后局部皮肤表现严重烧伤,电流通过人体流出体外形成一个电流入口和一个以上的电流出口,这是电击伤的特殊表现。一般入口皮肤烧伤范围...[详细]
并发症
重型引起心室性纤颤和中枢神经的抑制,可发生昏迷,呼吸心跳停止;可并发严重感染,如发生气性坏疽可发生致命的大出血;可引起骨折、脱位,因意识丧失从高处跌下致颅脑、内脏等严重损伤;电烧伤波及深部肌肉组织时,因广泛的肌肉破坏,产生大量肌红蛋白,需经肾脏排除,故在休克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尚未完全纠正的情况下,肾脏易发生损害,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实验室检查
应做血、尿、便常规检查,血电解质、pH值、肝、肾功能检查,心肌酶谱等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根据临床选择X线、B超、心电图、脑CT等检查。
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多可确诊。实验室和辅助检查有助于了解病情和并发症情况。
治疗
首先尽快使患儿脱离电源。关闭电源离开电闸,用干木棍或竹竿拨去搭在患儿身上的电线,把患儿推离电源现场,施救者不能用手直接推或拉触电患儿。 脱离电源后如已停止呼吸,立刻口对口人工呼吸,对已处昏迷、心跳停止、瞳孔扩大的患儿,也应积极抢救。因触电后电流的强刺激作用,常出现“假死”现象,因此给予胸外心脏按压,不可间断,同时急送医院进行复苏治疗。 入院后应行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正压吸氧,在心电监护下,胸外心脏按压无效时,立即开胸,行心脏直接按摩,直到患儿恢复心跳呼吸。 其他治疗包括:给予洛贝林、尼可刹米(可拉明)等中枢兴奋剂,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碱化尿液,应用高渗性...[详细]
预后
引起心室性纤颤和中枢神经的抑制是造成小儿电击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严重并发症者影响预后。
预防
宣传教育儿童使之了解用电知识,了解触电的严重后果,责任明确,经常检验电器运行情况,杜绝漏电,电源安置应远离儿童能触摸到的地方,避免接触,户内电线、变压器材及对人有危险的带电设施,应妥善安装防护网栏,加强法律意识,人人关心,人人有责,以减少触电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