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维生素C缺乏病又叫坏血病(scurvy)是由于长期缺乏维生素C(ascorbic acid,抗坏血酸),以骨骼变化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为其特征的周身性疾病。临床以化骨障碍及出血倾向,过度角化性毛囊丘疹,周围绕以毛细血管出血,颇具特征性的表现,现一般少见,但在缺少鲜菜、水果的北方牧区,或城、乡对人工喂养儿忽视辅食补充,特别在边远山区农村,仍因喂养不当而致发病。 人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需从饮食中摄取,维生素C极易溶于水,它遇以下几种情况时易遭破坏:碱性环境、微量铜或用铜锅做饭、蔬菜被剁、切、挤压、撕损后释放抗坏血酸氧化酶、加热煮沸时间过长、做好的菜肴放置过久等。
病因
1.摄入不足 如孕妇营养适当,小儿出生时有适宜的维生素C储备,脐血血浆维生素C含量比母血浆高2~4倍,故3个月以下婴儿发病较少。但如孕妇饮食缺乏维生素C,新生儿也可患坏血病。正常人乳含维生素C约227.2~397.6μmol/L(4~7mg/dl),可满足一般婴儿的需要。人乳中维生素C含量与乳母摄食维生素C多少成正比例。如乳母饮食缺维生素C,其乳儿可患坏血病。新鲜兽乳所含维生素C比人乳少,牛乳中含量一般只有人乳的1/4,经储存、消毒灭菌及稀释等手段后,所存无几。因此,用牛乳、羊乳或未强化乳粉、奶糕、面糊等喂养的婴儿,如不按时补充维生素C、水果或蔬菜,极易发生坏血病。年长儿发生坏血病是因饮食中...[详细]
发病机制
维生素C对人体形成正常胶原组织(collagen)是必需的,人肾上腺及眼晶体中含维生素C量特别高。维生素C有很强的还原性,具有重要的抗氧化功能,可还原超氧化物及其他活性氧化物,保护DNA、蛋白质及膜结构,并可参与清除自由基。 1.维生素C缺乏症的发病机制 (1)维生素C可激活羟化酶:维生素C是胶原生物合成必需的脯氨酸羟化酶(prolyl hydroxylase)和赖氨酸羟化酶(lysyl hydroxylase)的重要辅助因子,并可加强多种羟化酶及氧化酶的活性。由于其氧化还原能力的可逆性,在微粒体电子转运中很活跃,对防止胶原解聚和维持基质的完整性,起到重要作用。维生素C缺乏...[详细]
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皆可发病,多见于6~24个月小儿。 1.全身症状 起病缓慢,自饮食缺乏维生素C至发展成维生素C缺乏病历时约4~7个月。常先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倦怠、软弱、激动、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及面色苍白等,也可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紊乱症状,常未引起父母注意。此阶段可称为隐性病例。 一般都有低热,似与出血有关。有并发症时,体温明显升高,脉搏增快,可能因腿痛致交感神经兴奋所致。呼吸亦较浅,可能与肋骨疼痛有关。 2.骨病变 下肢尤以小腿部肿痛最为常见。肿胀多沿胫骨骨干部位,压痛显著。局部温度略增,但不发红。病的较晚阶段,患部经常保持一定位置:两腿外展、小腿内弯如蛙状,不...[详细]
并发症
1.并发佝偻病、营养不良 本病可与佝偻病、营养不良同时存在。并发佝偻病时,在X线片上就会出现这两种病的不同表现,以致混淆不清。 2.颅内出血 可发生颅内出血。 3.并发感染 患儿抵抗力降低,常易并发感染如中耳炎、疖病、肺炎等。 4.骨折 由于基质缺乏,骨样组织的形成与软骨内骨化障碍,成骨作用被抑制,不能形成骨组织,骨小梁变脆易折,干骺端骨质脆弱,常导致骨折和骨骺分离。
实验室检查
体内维生素C营养水平评定: 1.血浆维生素C含量 正常值0.5%~1.4mg%,患儿低于此值。 2.24h维生素C定量 正常值20~40mg,患儿低于20mg。 3.维生素C负荷试验 口服500mg维生素C后,4h尿液中排出量>3mg为正常,1~3mg为不足,<1mg为缺乏。 4.白细胞中维生素C下降 测定白细胞中维生素C的含量<2mg/100g为营养不足。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四肢长骨的X线检查,对本病诊断极为重要。从膝、踝、腕部摄取X线片,可以得到坏血病早期诊断的根据,尤以稍稍增厚的和不整齐的白色骺线(显示临时钙化带因钙的积累而加厚)、骺线之下靠近骨干的部分出现全宽度的黑色缝或侧角的黑色点,或一三角形的缺损(显示不同程度的骨质稀疏,在X线片上为透亮的缝或点),为本病特征(图1)。 病程进展,可见以下几种变化: (1)骨干透明度增加: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结构萎缩,导致骨干透明度增加,如毛玻璃样; (2)出现坏血病带:上述的稀疏点或稀疏缝增大,成为全宽度的黑色带,可称为“坏血病带”。 2.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束...[详细]
诊断
此病危及生命但易治,应详问喂养史。典型的坏血病具有明显的症状,诊断较易。隐性与早期坏血病因缺乏特异性症状诊断较难,应结合喂养史及其他检查,作综合分析。 1.喂养史和临床特点 人工喂养儿未添加含维生素C的辅食,或母乳饮食缺乏新鲜蔬菜或水果,或乳母习惯只吃腌菜等。坏血病的好发年龄(3~18个月),结合前述某些非特异性症状和喂养史,可提供早期坏血病诊断的线索。如本病已发展到一定阶段或晚期,可根据肢体肿痛、蛙形腿、牙龈及黏膜下出血等症状诊断。 2.X线检查 可以得到维生素C缺乏病早期诊断的根据和本病特征表现,如“坏血病带”等。 3.维生素C治疗后反应 维生素C治疗后...[详细]
治疗
1.口服维生素C 对轻症患儿给予维生素C,3次/d,每次100~150mg口服。 2.静脉或肌内注射维生素C 对重症患者及有呕吐、腹泻或内脏出血症状者,应改为静脉或肌内注射,1次注完一天量。 3.选择维生素C丰富食物 多食新鲜水果、蔬菜,供给鲜桔挤出之汁等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物。 4.补充其他维生素 此外,根据需要适当补充其他维生素,特别要注意补充同时缺乏的维生素D。合并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者,维生素C治疗量应加大,另给适量叶酸,或再加适量维生素B12。 5.其他 骨骼病变明显的患儿,应安静少动,以防止骨折及骨骺脱位。有牙龈出血者应注意口腔清洁。有...[详细]
预后
按以上疗法处理,轻症一般在1~2天内局部疼痛和触痛减轻,食欲好转,约4~5天后下肢即可活动,7~10天症状消失,体重渐增,约3周内局部压痛全消。同时毛细血管脆性也恢复正常。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经维生素C及叶酸等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增多。 骨骼病变及骨膜下出血所致血肿的恢复需时较长,重者需经数月消失。即使骨骼病变很重也易恢复,不致发生畸形。但若不予治疗,坏血病儿可并发营养不良、出血或感染而死亡。
预防
1.孕妇及乳母 防止孕母及乳妇维生素C缺乏,应多食富含维生素C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 2.科学喂养 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生后4个月需添加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人工喂养生后1个月需添加含维生素C丰富的辅食。一般维生素C每天需要量小儿30~50mg,早产儿l00mg,患感染性等疾病时应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