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毒感染性口炎中疱疹性口炎(herpetic stomatitis)的发病率最高,是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也可能单独发生在唇及口周皮肤。有自限性。
病因
疱疹性口炎又称疱疹性齿龈口炎,由疱疹病毒Ⅰ型引发的急性口腔黏膜感染,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染。发热性疾病、感冒、消化障碍、过度疲劳等均可为诱因。
发病机制
单纯疱疹病毒属于DNA病毒。人类单纯疱疹病毒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单纯疱疹病毒Ⅱ型。Ⅰ型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和器官的感染;Ⅱ型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的皮肤黏膜以及新生婴儿的感染。Ⅰ、Ⅱ型病毒可用荧光免疫检查及细胞培养鉴别,二者间存在交叉免疫。近年来,研究发现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Ⅱ型分别与唇癌和宫颈癌有关。 人是单纯疱疹病毒的天然宿主。正常人中约有半数以上为病毒的携带者。病毒经呼吸道,口腔黏膜或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原发感染大多通过与患者直接接触获得,如通过接吻,使用疱疹性龈口炎患者用过的餐具等。正常人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大多局限于皮肤黏膜表层。特别易感者,如新生儿、严重...[详细]
临床表现
在疱疹出现前2~3天(潜伏期)患儿常有烦躁、拒食、发热与局部淋巴结肿大。2~3天后体温下降,但口腔症状加重,病损最初表现为弥漫性黏膜潮红,在24h内渐次出现密集成群的针尖大小水疱,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环绕红晕,水疱很快破溃,暴露出表浅小溃疡或溃疡相互融合成大溃疡,表面覆有黄白色分泌物。本病为自限性,1~2周内口腔黏膜恢复正常,溃疡愈合后不留疤痕。疱底细胞、病毒分离和血清学实验可帮助诊断。
并发症
全身症状重者,可因高热引发惊厥,或继发细菌感染而使病程延长。
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 一般正常,少数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 2.细胞学检查 取皮肤黏膜疱疹刮取物作涂片,检查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3.病毒培养 单纯疱疹病毒分离培养较易成功,许多组织培养方法均可应用,宜取新鲜疱液接种。 4.测定血清抗体 用中和、补体结合或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患者血清中多有抗体。 5.组织病理改变 复发与原发性感染的病理变化相同,以细胞变性和坏死为主。表皮细胞发生气球变性、网状变性和凝固性坏死,表皮松解而形成水疱,因气球变性比较明显,且多发于疱底部,故水疱常为单房性,表皮内水疱最终亦可发展成表皮下水疱。少数网状变性可见于...[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一般无需特殊的检查,必要时,惊厥患儿可做脑电图等检查。
诊断
1.多见于1~5岁的儿童,亦可见于青少年。发病前有高热史。 2.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疱疹,龈缘和附着龈充血水肿,口周皮肤,鼻翼等处也可出现成簇的疱疹。 3.取皮肤黏膜疱疹刮取物作涂片,检查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有助诊断。
治疗
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以减轻痛苦、促进愈合。一般不用抗生素,局部可用碘苷(疱疹净)(研细涂之)或中药锡类散等。进食前为减轻疼痛可用2%利多卡因局部涂之。有发热者给予退热剂,患病期间应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如给予高维生素高营养流质,或静脉补充营养。口腔护理是必要的,包括保持口腔清洁、勤喂水,禁用刺激性、腐蚀性、酸性或过热的食品、饮料及药物。 重症可全身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如阿昔洛韦(无环鸟苷)200mg,4次/d;利巴韦林(病毒唑)200~400mg ,3次/d。可用板蓝根注射液注射,或口服抗病毒冲剂等。 继发感染者可酌情选用抗生素。
预后
预后良好。
预防
做好孕期保健,提倡母乳喂养。改善环境,避免或减少污染,避免被动吸烟。经常户外活动和晒太阳,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减衣服。起居室定期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呼吸道感染疾病流行时,室内可用紫外线照射或用乳酸、食醋、中药苍术等熏蒸消毒。与病人隔离,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饮食(每天婴儿4g/kg、幼儿3g/kg、儿童2.5g/kg)及丰富维生素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