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原发性腹膜炎(primary peritonitis)包括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腹水发生感染,常与慢性肝脏疾病或肾病综合征有关)和结核分枝杆菌、肺炎球菌和奈瑟菌感染相关的腹膜炎(后者易发生在青春期前女孩)。是指腹腔内无明显的原发病感染灶,病原体经血液、淋巴或经肠壁、女性生殖系进入腹腔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自抗生素广泛应用以来,该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同时由于诊断水平的提高,使很多病例都能获得及时的治疗,预后有了很大改善。
病因
原发性腹膜炎大多数是因为身体其他部位病灶的细菌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腹腔,少数患儿也可通过淋巴系统、胃肠道和女性生殖器(在青春前期局部pH值和黏膜适合于细菌生长)上行进入腹腔而感染。肾病、肝病患儿腹腔内大量腹水,常因其免疫功能低下,补体缺乏而发生腹膜腔的感染。本病最多见的致病菌是A组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肠球菌、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
发病机制
细菌进入腹腔后,引起腹膜充血、水肿及渗出。渗液内含大量中性白细胞、坏死组织、细菌和凝固的纤维蛋白,一般呈混浊性渗液或呈稀薄脓性液。因渗液量大而纤维蛋白含量较少,形成局限性脓肿者较少。链球菌脓液稀,很少产生纤维蛋白性粘连。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及肺炎球菌引起的脓较稠,粘连较多。感染控制后,脓液即被吸收,腹腔内纤维蛋白性粘连也于1周内吸收,部分患儿腹内有浆膜破坏或坏死组织,即会留下广泛而顽固的肠粘连,为引起粘连性肠梗阻的潜在因素。 由于渗出液刺激的肠壁水肿导致肠蠕动受抑制,肠膨胀、麻痹;大量的细胞外液渗出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循环血量减少,导致循环衰竭;同时大量的细菌和毒素被腹膜...[详细]
临床表现
典型的原发性腹膜炎起病急骤,以高热为初期主要症状,继之出现呕吐、腹痛及腹胀。 1.中毒症状严重 患儿全身中毒症状严重,面色苍白、烦躁或精神萎靡,对外界反应迟钝,检查发现病儿神志模糊,体温可高达40℃,脉搏增快而细弱。小婴儿体温可正常,仅以腹胀、肠鸣音消失为重要体征。患儿多有严重脱水及中毒症状,但没有继发性腹膜炎明显。晚期病例一般情况较差,呈半昏迷状态,有谵语,面容憔悴、呼吸困难,口唇有疱疹,皮肤干燥,呈严重脱水状态。但在早期用抗生素治疗的病例,症状较轻,一般情况较好。肾病综合征并发腹膜炎,多见于学龄儿童,一般病情较为缓和,中毒症状也较轻。 2.消化道症状 腹痛常较剧...[详细]
并发症
多有严重脱水及中毒,常有腹泻和尿频,重症可出现中毒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末梢血象白细胞比一般腹膜炎高得多,可高达(20~40)×109/L(2万~4万/mm9),中性白细胞可增高到90%以上。 2.腹腔穿刺液 穿刺腹水混浊,可抽出稀薄脓液,镜检脓球很多,涂片经革兰染色,常可找到双球菌或球菌;腹水培养阳性。必要时可行妇科检查和经阴道后穹隆穿刺抽脓。
其他辅助检查
应作B超和X线检查,X线腹部平片可见到肠麻痹(结肠同时胀气)及多数散在的低张力液平面,同时可见腹水现象,注意有无游离气体,必要时做CT等其他检查,以明确诊断。
诊断
小儿突发剧烈腹痛、呕吐,伴有高热或神志改变,迅速出现全腹压痛及肌紧张肠鸣消失者,应考虑原发性腹膜炎。为确诊可考虑做腹腔穿刺,如抽出稀薄脓液,涂片革兰染色找到双球菌或球菌即可确诊,如诊断仍有困难即行腹腔镜或剖腹探查术。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原发性腹膜炎病情较轻或肾病腹水合并腹膜炎者,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多数患儿可治愈。非手术疗法应包括4部分: (1)抗生素治疗:根据腹腔穿刺液涂片或细菌培养的结果,选择相应的大剂量抗生素。 ①革兰阳性细菌感染:如果原发性腹膜炎致病菌是单一革兰阳性细菌,如链球菌及肺炎球菌感染,首选青霉素,青霉素对革兰阳性菌疗效明确,价格低廉,特别是大剂量应用时疗效更佳。但青霉素过敏者和肝肾功能差的病人不宜使用,有部分病人对青霉素耐药。如青霉素过敏则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以新青霉素或头孢菌素治疗葡萄球菌感染;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 ②混...[详细]
预后
除未及时诊治外,病死率不高,若出现并发症,病程将迁延,但多数预后较好。同时预后须视原发疾病,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肝脏疾病的病情演变情况。
预防
成人可用诺弗沙星或TMP-SMZ预防原发性腹膜炎,但不推荐腹水患儿用抗生素预防本病,2岁以下儿童和年长儿患肾病综合征或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有腹水可能的慢性肝脏疾病)需复种肺炎球菌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