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硬化性胆管炎(sclerosing cholangitis)又名纤维性胆管炎,是一种胆汁淤积综合征,是以肝内、外胆管炎症导致肝内外胆管壁黏膜下和浆膜层纤维样变性、增生,致胆管慢性纤维性狭窄和闭塞。最终可发展成胆汁性肝硬化和门脉高压,少数病例可累及胆囊和胰管,可伴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或腹膜后纤维化。
病因
1.病因 至目前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有: (1)细菌或病毒感染因素:慢性胆道炎症引起胆管壁纤维化,管腔逐渐变窄。 (2)变态反应因素:有时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 (3)先天性遗传因素:文献报道硬化性胆管炎可能是一种有遗传倾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父母近亲结婚的子女发生本病的机遇较高。部分学者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儿经常出现组织相容抗原HLA-B8(特异性人体白细胞抗原)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有人认为是一种免疫功能调节失调病。 2.分型 该病有两种类型: (1)原发性:临床上找不到...[详细]
发病机制
早期肝活体组织检查可见门脉及汇管区炎症反应,结缔组织增生,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小叶间胆管增生。胆管壁纤维变性逐渐为纤维组织代替,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直至闭锁。根据胆管受侵的范围不同而分为弥漫型、局限型和节段型(又称跳跃型)。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梗阻性黄疸,伴有明显瘙痒,右上腹慢性疼痛或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慢性腹泻、营养不良,部分患儿伴有长期低热或高热。体检可触及增大的肝脏,肝脏质硬。晚期可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和门脉高压。部分患儿常伴慢性溃疡性、脾脏结肠炎、Crohns病等,并有生长迟缓和青春期延迟等。
并发症
常并发慢性腹泻、营养障碍,晚期可致肝硬化和门脉高压。少数病例可累及胆囊和胰管,胆囊及 (或)胆管结石,主要胆管狭窄及反复发作的细菌性胆管炎,可伴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或腹膜后纤维化。可发生胆管癌。直肠结肠切除术后回肠吻合口周围的静脉曲张(peristomal varices)等。 PSC伴随的相关疾病,文献报道颇多,主要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最为常见者是IBD,早期报道PSC病人伴随IBD的发病率为25%~30%,晚近报道为54%~100%;PSC伴随的IBD中,以CUC最常见,高达70%以上,Crohn结肠炎约13%,目前尚无报道Crohn肠病仅累及小肠而不累及结肠者。
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 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升高,常为正常值的2~3倍,转氨酶略升高。 2.末梢血象 白细胞增多。 3.其他试验 血清IgM亦高于正常,IgA、IgG,血清铜升高,尿铜增加,血清铜蓝蛋白增加。
其他辅助检查
1.经皮胆囊穿刺及术中胆道造影 Chen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肝内、外胆道显影分成下列各型: (1)肝内型:又分: Ⅰ型:胆管轮廓轻度不规则,局部管腔狭窄,末梢胆管无明显梗阻。 Ⅱ型:管腔呈线性狭窄,狭窄部远端胆管轻度扩张,末梢胆管分叉稀少,呈“枯枝状”。 Ⅲ型:末梢胆管完全闭塞,中央胆管局部呈梭形,囊状或袋状扩张,扩张段之间狭窄呈“串珠状”。 Ⅳ型:末梢胆管不规则,狭窄或闭塞,仅中央胆管充盈,大片外周肝内不见胆管。 (2)肝外型:又分: Ⅰ型:肝外胆道呈普遍或节段性不规则改变,无明显狭窄。 Ⅱ型:胆管呈节段性狭...[详细]
诊断
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多有直接或间接的致病原因,诊断多无困难。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可按照1970年Myers等提出的标准进行诊断:①进行性梗阻性黄疸;②无胆道结石;③无胆道手术史;④胆管壁增厚,管腔狭窄;⑤经长时间观察可排除胆道恶性病变;⑥无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等并发症。 为明确病变部位,范围以及未受侵犯胆道的外形,可进行B型超声、经皮经肝穿刺造影(PTC)及十二指肠纤维内镜造影等检查。
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消炎、利胆及免疫抑制药、抗纤维化及并发症的治疗,终末期宜进行肝移植。广谱抗生素能控制急性胆管炎的发作,亦可采用中药消炎利胆,加强营养。 外科治疗的指征是:病变局限有扩张的胆管者,可行胆管十二指肠或空肠吻合,引流胆汁入消化道。硬化性胆管炎有致病原因时,可用手术方法去除病因。 1.胆汁淤积与肝功能不全的治疗 可采取以下针对性措施: (1)支持疗法: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正氮平衡,促进肝细胞再生,维护肝功能,纠正凝血机制障碍等。 (2)调节饮食:饮食中减少胆固醇及饱和脂肪酸含量,供给中链三酰甘油、亚麻油酸盐,增加糖、蛋白质含量(肝性脑病例外...[详细]
预后
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去除病因,可使病情缓解好转。原发性可因多次胆管炎、胆管狭窄于病后5~7年引起胆汁淤积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昏性脑而死亡。7%~10%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可发生胆管癌,行肝移植术以预防此并发症的最佳时机尚不清楚。
预防
对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主要是做好遗传病咨询工作,继发性胆管炎应积极防治各种细菌、病毒感染性疾病,做好预防接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