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乳糜泻又称麸质(gluten)过敏性肠病。过去由于病因不明,也曾称之为特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现已证明本病是由于进食麦类食物,包括小麦、大麦及黑麦,机体对其中所含蛋白质成分麸质产生过敏所致。燕麦是否可引起本病,尚有不同意见,至少为害较轻。这种过敏反应,使小肠上部黏膜发生广泛病变,临床表现脂肪泻等吸收不良症状,且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病因
1.致病因素 麦类中的麸质(俗称面筋)是一种复合的植物蛋白。它可分解为4种蛋白质,即麦胶蛋白(gliadin),又称醇溶麸蛋白;麦谷蛋白(glutenin);白蛋白及球蛋白。其中麦胶蛋白是本病的致病因素。 2.与遗传的关系 病儿一级亲属中本病患病率约为2%~3%,如作小肠黏膜活检,10%亲属小肠黏膜具有本病典型改变,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同卵双胎同时患病者约占70%。这些都说明本病发病与遗传相关。通过白细胞抗原测定,发现本病发病与HLA抗原B8、DR3、DR7、DQ、W2及DR4相关,80%~90%病人为HLA-B8阳性者。人群中HLA-B8较多的地区,本病发病率也较高,如爱尔兰西...[详细]
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麦胶蛋白引起小肠黏膜损伤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认为与肠黏膜缺乏一种肽酶,使麦胶蛋白不能被分解而沉积在肠黏膜相关;但该肽酶并不呈长期缺乏。故目前多倾向认为发病与免疫相关,免疫机制尚不明。有认为麦胶蛋白作为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者可促使T及K(杀伤)淋巴细胞在肠黏膜聚集,通过细胞免疫反应损伤肠黏膜。未经治疗的病人血清中可测到抗麦胶蛋白IgA抗体。也说明本病与免疫有关。 2.病理 小肠上部黏膜病变广泛是本病特点之一。黏膜变平,有浅沟将其分隔呈不规则沟回状。镜下绒毛萎缩、变短,其至变平,使小肠吸收面积显著减少,陷窝上皮增生,使陷窝加深、扭曲。绒毛上皮细胞表面不...[详细]
临床表现
婴儿未吃麦食前不会发生本病,以后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1~2岁为发病高峰,但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可有所差异。发病大多隐袭,常在数月、数年才明确诊断。病情轻重差异很大,轻者可完全无症状,只藉家族史及小肠活检证实;严重者表现为严重小肠吸收不良。典型病例表现如下: 1.消化道症状 多数病人具有慢性腹泻、脂肪泻等吸收不良症状,如粪便色淡、油脂状、恶臭,每天排便2~3次,也可每天1次,但便量很多,腹泻可间歇性加重,变为水样便,易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但少数病儿可无腹泻,甚至发生便秘。病儿多有厌食,但偶见食欲反增加。其他症状尚有呕吐、腹痛、腹胀及脱肛等。 2.生长发育落后 由于吸收不...[详细]
并发症
常并发营养不良、生长落后,腹泻加重时常伴脱水、酸中毒,甚至引起休克(乳糜泻危象),尚可有关节炎、慢性原因不明的肝炎和严重的牙釉质发育不良等。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和生化检查 血常规检查常为大细胞性贫血,也可为正细胞性贫血或混合性贫血。血清钾、钠、钙、镁、磷等均可降低,血浆白蛋白、胆固醇、磷脂和凝血酶原也可降低,严重病例血清叶酸、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12均可降低。 2.小肠吸收不良的测定 脂肪定量的研究是测定脂类吸收不良的最好的方法,可以通过在相同的间隔时间内口服相同克数的脂肪,在72h内测定粪便脂肪的排泄情况,由此可以算出脂肪吸收的百分数,正常时大于94%。由于本实验需要准确地收集大便,小婴儿有时收集全部大便有一定困难,因此应用受到限制。口服木糖试验,即1h血清木糖试验常被应用。在体重30kg以下儿童口服5mg木糖或14.5~2...[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X线钡剂检查,钡剂通过小肠时间延长,空肠弥漫扩张,黏膜皱襞变平或消失。 其他还应常规做心电图、B超等检查。
诊断
病儿多有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查异常,如粪脂增加,血清胡萝卜素降低、木糖吸收试验减少,血红蛋白降低,低蛋白血症,及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的检查所见,但这些异常只能证明存在吸收不良,并不能肯定吸收不良是由本病所致。本病确诊需根据: 1.活检 小肠黏膜活检有乳糜泻特征性病理改变。 2.饮食疗法 饮食疗法即饮食中去除一切含麦胶的食物后,症状迅速消失,体重开始增长。在未获取小肠黏膜标本前,不宜先采用饮食治疗,因一旦症状改善,难以肯定是自然恢复,还是饮食疗法的效果。具备上述二条即可初步诊断为本病。 3.诱发试验 诱发试验阳性,即重新试给含麦胶蛋白的饮食后,无论症状...[详细]
治疗
至今还没有能够治愈麸质过敏症的药物。但对于麸质过敏症病人避免毁坏他们肠绒毛和相关症状的惟一办法就是保持无谷蛋白的饮食。 需终身限制含麦胶蛋白的食品,包括小麦、大麦、黑麦及燕麦等。食用大米、玉米无妨。限食后1周,症状多可改善,重症病例恢复略晚。身高、体重恢复增长。长期严格限制麦食,并无副作用,且可减少成年后发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危险。 治疗早期需补充缺乏的营养素,如脂溶性维生素、铁剂及叶酸等。病儿双糖酶活性虽常降低,但罕见引起糖耐受不良,除非出现症状,可短期限食双糖,一般无须限制。
预后
本症为一永久性状态,但确诊后终身限制含胶麦蛋白饮食则预后良好。通过不含谷蛋白的饮食达到正常、健康的生活,但却无法痊愈。
预防
主要为做好遗传学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