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窦性心律失常(sinus arrhythmia)指窦房结发生的激动不匀齐,使心率呈现时快时慢的现象,脉搏在吸气时加速而在呼气时减慢,快慢相差>0.12s,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生理现象。此现象在心动过缓时较多见,但在发热、运动或服阿托品之后,就会消失。少数病例心律失常较明显,可疑为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或过早搏动,应做心电图以鉴别。游走心律在儿科多见,为窦房结起搏点在窦房结内或窦房结与房室结之间游走不定,P波形态及P-R间期呈周期性改变,常伴有窦性心律失常。其临床意义同窦性心律失常。
病因
窦性心律失常多见于健康小儿,其中3岁以后儿童多见,婴幼儿少见,常在心率慢或睡眠中出现,而当心率增快时或运动、清醒时心律可变整齐。药物如洋地黄、吗啡、β受体阻滞药可致心律失常。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儿。
发病机制
心律失常的分类及产生机制:心律失常按其发生原因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1.激动形成失常 可分为两类:窦性心律失常及异位心律。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失常、游走心律及窦性静止。异位心律指激动发自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如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或激动传导受阻,次级起搏点发出激动,防止心脏停搏,称为被动异位心律,发生1~2次者称逸搏,3次以上者为逸搏心律。如次级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发出激动的频率超过窦房结的频率,抢先一步在窦房结之前发出激动,称为主动性异位心律,发生1~2次者称为过早搏动,连续3次以上者称心动过速,其频率更快而有规律者称扑动,更迅速而无规律者称颤动。异...[详细]
临床表现
窦性心律失常一般不伴临床症状,常于听诊或心电图检查时发现,窦性心律失常可与呼吸的周期有关,吸气时加快,呼气时减慢。窦性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
并发症
窦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生理现象,一般无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无异常。
其他辅助检查
常规做胸片和超声心电图检查。心电图特点: 1.呼吸性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P波。 (2)心律失常与呼吸有关,呼气时减慢,吸气时加快,屏气时心律转为规则。 (3)同一导联上,P-P间距相差0.12s以上。 2.非呼吸性窦性心律失常(图1) (1)表现与呼吸性窦性心律失常基本相同。 (2)心律失常与呼吸周期无关。

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结果,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和其他病因后确诊。
治疗
1.窦性心律失常不需治疗。 2.有原发病者则对症治疗。
预后
良好。
预防
应注意某些如洋地黄、吗啡、β受体阻滞药可致心律失常,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应积极预防各种心脏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