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又称Bernard-Soulier综合征(Bernard-Soulier syndrome,BSS),以轻、中度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体积增大,出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消耗不良为特征,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血小板黏附功能缺陷性出血疾病。
病因
BSS为染色体异常性疾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Ⅸ缺乏。GPIb/Ⅸ复合物是血小板黏附必需物质,GPIb是血小板表面vWF受体,是血小板黏附的主要受体,血小板通过GPIb与vWF结合而黏附于皮下组织。由于本病患者GPIb/Ⅸ缺乏,导致血小板黏附功能异常,同时伴血小板减少。此外,患者血小板体积增大,直径>4μm,大似淋巴细胞,电镜下发现血小板膜系统明显异常,细胞内空泡,表面连接系统、致密管系统、微管系统及膜复合物增多,巨大血小板内蛋白和致密颗粒也增多。
发病机制
BSS的根本问题在于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Ⅸ和GPV缺陷,聚丙烯酰胺电泳表明这实际上是一种缺乏,至今尚未发现GPIb-Ⅸ数量正常而功能异常的变异型。血小板止血功能的第一步是黏附在受损的血管壁上,以异二聚体形式存在于血小板膜上的GPIb-Ⅸ是血小板的主要黏附受体。进一步的研究发现GPIb有α、β两条多肽链组成;其中α链含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特异受体。在血流的情况下GPIb缺乏的血小板不能与血管内皮下基质中的vWF相结合,因而就不能实现其黏附功能。GPV与GPIb-Ⅸ的关系尚不清楚,可能与膜的稳定性有关,同时它也是血小板膜上对凝血酶原敏感的蛋...[详细]
临床表现
杂合子可有血小板体积增大等生物学异常,但无出血症状。纯合子多有中到重度的出血,以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为主,如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胃肠道出血、月经过多等。
并发症
重者也可并发血尿乃至颅内出血,或致贫血。
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数减少伴巨大血小板,出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消耗不良、血小板黏附功能降低,瑞斯托霉素及人或牛的vWF不能诱导血小板聚集,低浓度的凝血酶诱导血小板聚集降低。如做膜糖蛋白测定,可发现血小板膜GPIb、Ⅸ及Ⅴ降低或缺乏。
其他辅助检查
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常规做B超检查。
诊断
国内1981年制定、1986年修改的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诊断标准如下: 1.临床表现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可患病。 (2)轻度至中度皮肤、黏膜出血,女性月经过多。 (3)肝脾不肿大。 2.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减少伴巨大血小板。 (2)出血时间延长。 (3)血小板聚集试验加瑞斯托霉素,不聚集。加其他诱聚剂,聚集基本正常。 (4)血小板玻珠滞留试验可减低。 (5)血块收缩正常。 (6)vWF正常。 (7)血小板膜缺乏糖蛋白Ib(GpIb)。 (8)排除继发性巨...[详细]
治疗
1.护理 在诊断明确的病儿,医务人员应尽量向家长说明病情,告诉家长如何护理孩子,教育孩子自我保护,避免外伤,减少出血。 2.局部出血 不重时,多可用吸收性明胶海绵、凝血酶等压迫止血,青春期月经过多时可采用避孕药如炔雌醇/炔诺酮(复方炔诺酮)以控制月经量。 3.1-脱氧-8-精氨酸加压素(DDAVP) 本药可提高血浆凝血因子Ⅷ活性和抗利尿作用,但对储存池的病人使用亦有效。DDAVP 0.2~0.3μg/kg皮下注射或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缓慢静注,可使60%~70%的储存池病病人改善临床出血症状,出血时间缩短或恢复正常,但对BSS及GT病人常无效。 4.严重出...[详细]
预后
本病治疗与血小板无力症基本相同,主要是对症治疗及必要时输注血小板。另有报道DDAVP及FⅦa可以缩短患者的出血时间。对症治疗包括局部应用凝血酶,应用性激素控制月经等。只要对症支持治疗和输注血小板及时,本病预后尚好。但长期血小板输注,可产生同种异体抗GPⅠb-Ⅸ复合物抗体,从而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预防
目前尚无确切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