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脑挫裂伤(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of brain)是严重的闭合性颅脑损伤导致脑组织在颅腔内滑动和碰撞,脑组织的变形和剪切应力作用而使脑组织表面出现挫伤及点状出血。损伤严重时可造成脑灰白质的撕裂,形成脑裂伤。脑挫裂伤在婴幼儿少见,却多发生在颅脑已基本发育成熟的大龄儿童中,主要是因为婴幼儿的颅骨柔韧、弹性好可缓冲外界的冲击力,蛛网膜下腔狭窄限制脑组织的剧烈移动,前中颅窝底光滑,对脑组织的碰撞力较轻。总的来看,儿童因颅骨内板较成人光滑,脑组织弹性较好,故脑挫裂伤发生率较成人低得多。
病因
损伤多发生在暴力直接作用部位和对冲部位,以前颅窝底眶顶和颞叶前端多见,如坠落、撞击、打击等。
发病机制
1.婴幼儿脑挫裂伤的特点 (1)脑白质的广泛裂伤:婴幼儿脑挫裂伤常表现为损伤区域脑白质的广泛裂伤,多见于额叶眶区和颞叶,白质的撕裂常常形成许多小的裂口和不规则腔隙,但出血却很轻微。 (2)基底节区的损伤:婴幼儿钝性颅脑外伤可仅引起基底节区的损伤,而不伴有明显的脑皮质损伤,临床上常表现为对侧的偏瘫。Maki等(1980)认为主要是儿童在坠落伤时脑组织的旋转运动会导致大脑中动脉外侧穿支的牵拉,血管的移位将导致其供血的底节区的梗死出血。 (3)脑肿胀较明显:儿童脑组织对挫伤的反应是脑肿胀较明显,并且脑肿胀的原因多是由于血管扩张、脑血流增多引起,而不是因为水肿引起。...[详细]
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脑挫裂伤除了大脑皮质的弥漫性挫伤以外,多合并有脑干网状结构的损伤,因此意识障碍是其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之一。伤后多立即昏迷,由于损伤的程度和部位不同,昏迷的时间由数分钟至数小时、数天或迁延性昏迷。 2.局灶性神经损伤症状 依挫裂伤所在的部位不同表现各异,当损伤位于额颞叶前端时,可无局灶性神经功能的缺失;若是皮质功能区受损,多于伤后立即出现相应肢体的瘫痪、偏身感觉障碍、失语或偏盲等。 3.头痛 脑挫裂伤造成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水肿及脑肿胀均可引起严重的头痛,性质多为胀痛或跳痛,患儿不能表述疼痛时,多表现为哭闹烦躁,易激惹等。 4.癫痫发作 小...[详细]
并发症
因误吸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频繁的呕吐还可造成患儿严重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引发癫痫等。
实验室检查
腰椎穿刺检查,因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通常呈均匀血性,此点可与脑震荡相鉴别;腰穿还可测定颅内压及引流血性脑脊液,但对有颅高压的患者应列为禁忌。
其他辅助检查
1.颅骨X线平片 有助于发现颅骨骨折,对了解致伤机制和判断伤情也有一定作用。 2.CT 典型表现为低密度脑水肿区内出现多发散在的斑点状高密度小的出血灶,部分可融合形成小的脑内血块,周围水肿带明显。CT不但能对脑挫裂伤的部位、程度及有无继发损伤做出精确判断,还可根据中线结构的移位及脑室的大小、形态对颅内压等高低做出间接估计,短期CT复查还有助于观察脑水肿的演变或迟发性血肿的发生,因此是脑挫裂伤的首选辅助检查。 3.MRI 一般不作为急性颅脑损伤首选检查,但MRI对脑干中微小的挫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及早期的梗死灶显示优于CT检查。
诊断
严重的闭合性颅脑损伤,伤后意识障碍深、持续时间较长,出现头痛、频繁的呕吐,并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和脑膜刺激症状,腰穿有血性脑脊液即可确诊脑挫裂伤。但常常需要结合CT等辅助检查来排除颅内血肿。
治疗
对脑挫裂伤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根据患儿脑挫裂伤的程度、患儿的一般状况及是否合并继发性脑损害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非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尽量减轻脑挫裂伤后机体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对脑损害的加重;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迟发性颅内血肿;改善机体内环境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对于轻型和中型脑挫裂伤的患儿,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神经反射的变化,防治脑肿胀及水肿,及时根据病情变化复查CT,除外迟发性血肿形成。对延迟性昏迷的病儿,除了以上的措施外,应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必要时应及早气管切开,以便及时清理分泌物,减少气道阻力和无效腔,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防治水...[详细]
预后
如果治疗及时得当,多数脑挫裂伤的患儿预后良好,小儿脑组织虽然对损伤的反应较重,但其对挫裂伤的承受能力也较大,代偿能力强,因此伤后恢复较快,后遗症较成人少得多。极少数患儿可遗留有外伤性癫痫,肢体的轻瘫等。
预防
重视围生期保健,防止早产、难产;提高接生技术,防止新生儿颅脑损伤;看护好各年龄段小儿,防止脑外伤和各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