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是由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柱,引起脊椎骨的骨折或累及脊髓神经节的损伤,可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类。
病因
重物冲击腰背部、后仰跌倒背部撞击于凸起的石块上,或腰背部的挤压伤等直接暴力可造成与外力作用部位一致的脊髓损伤,临床中较少见;高处落下、头部的打击和脊柱的过伸、过屈或扭转,造成椎体的骨折、脱位或脊髓的血液循环障碍均可引起脊髓的间接损伤。儿童期引起脊髓损伤的最常见的原因是坠落伤(56%),其次是车祸伤(23%)。在成人,常见得损伤部位是胸腰移行段,其次是颈椎;而在儿童,最常见的脊髓损伤水平是颈髓(57%),其次是腰段(16.5%),胸段脊髓受肋骨和骨性胸廓的保护支撑,受伤的机会较少。
发病机制
病理改变可分为: 1.脊髓震荡 又称脊髓休克,伤后立即发生的短暂性脊髓功能丧失,无肉 眼可见的损伤。 2.脊髓挫裂伤 脊髓呈部分或完全断裂,有碎烂、出血、水肿和液化坏死,脑脊液呈血性。血管的刺激痉挛可使上下数个脊髓节段的血供障碍,以至于损伤平面更广泛。后期,损伤局部可有脊髓液化坏死形成的大小不等空泡,周围胶质瘢痕和纤维组织增生,蛛网膜粘连增厚、形成囊肿。 3.脊髓受压 突入椎管内的骨折片、脱位的椎骨、撕裂的韧带及脊髓外的血肿等均可压迫脊髓,产生神经功能障碍。 4.脊髓缺血和中央出血性坏死 脊髓的微血管的破裂,血管的痉挛或血栓形成均可导致...[详细]
临床表现
1.脊髓震荡 表现为外伤后立即发生的损伤平面以下等肢体软瘫、肌张力松弛、深浅反射消失、皮肤苍白干燥、尿潴留,一般数小时后开始恢复,如无其他实质损害,在2~4周内可恢复正常。 2.脊髓损伤 在度过脊髓休克期后,损伤平面以下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运动或感觉功能的恢复程度取决于损伤的程度,部分性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仍可有部分运动和感觉;完全性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肢体感觉及运动完全消失,早期的一些低位自主反射可出现。 脊髓横断面不同部位的损伤,临床表现不同: (1)脊髓半横断损伤综合征:表现为损伤同侧的运动和深感觉障碍,对侧的痛温觉障碍。...[详细]
并发症
痉挛性瘫痪、括约肌功能障碍、持续性高热、软瘫、感觉和运动消失等。
实验室检查
腰椎穿刺:可了解脑脊液是否含血性,间接推断是否有脊髓的挫裂伤,还可了解有无脊髓蛛网膜下腔的梗阻。
其他辅助检查
1.脊柱X线平片 可见有椎体的压缩、椎板或关节突的骨折、脱位、椎间隙或椎管的狭窄、小关节绞锁等,通过骨质和椎体解剖结构的变化间接估计脊髓的损伤。但在小儿,因脊柱的弹性强,椎体可在损伤的瞬间脱位后又自行复位,故可出现明显的脊髓损伤而X线平片未见异常。 2.CT 可见损伤平面椎体和小关节的骨折,骨折碎片可突入椎管内造成脊髓的压迫移位,脊髓可见点片状挫伤出血灶,严重时见脊髓密度降低,外形肿胀,蛛网膜下腔受压闭塞。 3.MRI 能够清楚的显示脊髓的受压移位、挫伤出血和水肿,对脊髓损伤有确诊的意义。但急性期很难做此项检查。
诊断
根据明确的外伤病史和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要明确损伤的部位和程度,需要仔细的神经系统查体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治疗
1.外伤 早期一定要制动,对于怀疑脊柱骨折的患儿,切不可让其站立或坐起,必要时可给予镇静药;搬运患儿时禁忌一人抱起或二人对抬,因可使脊椎弯曲加重脊髓损伤;搬运过程中要保持脊柱的固定,最好用平板或担架转运,并使头部牵引保持中间位置。 2.非手术治疗 主要是减少脊髓进一步受压,促使肢体神经功能的恢复。常用的方法有椎体脱位闭合复位术和药物治疗,临床常用甘露醇、呋塞米(速尿)和激素来减轻急性期脊髓水肿;血管扩张性药物或纳络酮减轻脊髓内微血管的痉挛,防止继发性脊髓中央缺血坏死;高压氧治疗能改善脊髓缺氧缺血。 3.手术治疗 目的主要是解除脊髓的压迫,防治继发性损伤。适用于X线...[详细]
预后
与损伤程度和部位有关,若为脊髓震荡,经正确处理后预后良好;若损伤平面广泛,脊髓完全断裂等严重病变,则预后较差。
预防
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防止各年龄段儿童的外伤和意外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