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药物性狼疮是指服用某种药物后所致的狼疮样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T细胞研究显示T细胞DNA甲基化在调节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化中起关键作用。临床上以侵犯皮肤、肌肉、骨骼系统、胸腹、心包、肾脏为主。大量心包积液可造成心包填塞。
病因
药物是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因。至今已发现70多种药物可引起狼疮样疾病,或加重业已存在的狼疮,其中相关性较强的药物有氯丙嗪、肼屈嗪、异烟肼、甲基多巴、青霉胺、普鲁卡因胺和奎尼丁。随着新的药物包括细胞因子及其抑制剂的出现,引起狼疮样疾病的药物数目可能会增加。
发病机制
药物性狼疮的发病机制不明。它的出现与所用药物,遗传素质和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1.乙酰化表型 人对药物反应的差异是由遗传决定的。根据对肼屈嗪、普鲁卡因胺、异烟肼的代谢快慢不同,人群可分为快乙酰化和慢乙酰化两个表现型。慢乙酰化的基因型是乙酰转位酶隐性基因的纯合子。慢乙酰化者在白种人中占50%~60%,在黄种人中占5%~20%。虽然肼屈嗪、普鲁卡因胺诱导的药物性狼疮在两种表现型中均可见到。但慢乙酰化者出现ANA及药物性狼疮更快,所需药物累积剂量更低,所以大部分药物性狼疮患者是慢乙酰化者。 2.DNA低甲基化(DNA-hypomethylation) 研究显示T细胞DNA...[详细]
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半数病人可有发热和体重减轻。发热无特殊热型,可高达41℃。体重减轻各不相同,但可以很严重。 2.皮肤 盘状狼疮、蝶形红斑及其他非特异性斑疹和斑丘疹均可出现,但不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常见。口腔溃疡、雷诺现象和严重脱发也较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少见。 3.肌肉骨骼系统 很常见,可影响80%的病人。药物性狼疮的关节炎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似。通常为非畸形性的,累及多个关节,呈对称分布。单关节炎不常见。手的小关节最易受累,其次为腕、肘、肩、膝、踝关节受累较少。明显关节渗出不常见。滑液通常为非炎症性的(白细胞<2×109/L),偶可发现LE细胞。 肌痛见于50%的药...[详细]
并发症
大量心包渗出,可并发心包填塞。
实验室检查
血液异常较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少见。可有轻度贫血,白细胞减少,偶见血小板减少。普鲁卡因胺、甲基多巴和氯丙嗪诱导的狼疮中可有Coombs试验阳性,但明显溶血少见。 均质型ANA阳性是最常见的血清异常。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较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少见。
其他辅助检查
药物性狼疮中的ANA主要针对组蛋白,但抗组蛋白抗体对药物性狼疮不是特异的,50%~8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有抗组蛋白抗体,类风湿关节炎、Felty综合征、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和未分化结缔组织病中也可检得抗组蛋白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抗组蛋白抗体可针对所有的组蛋白,H2A-H2B或H3-H4复合物,主要针对H1和H2b。不同药物诱导的狼疮,抗组蛋白抗体的特异性也不同。普鲁卡因胺诱导的狼疮中的抗组蛋白主要是IgG,针对(H2A-H2B)-DNA复合物和染色质。服普鲁卡因胺而无症状的病人的抗组蛋白抗体为IgM,针对无DNA的H2A-H2B二聚体。与普鲁卡因胺诱导的狼疮不同,肼屈嗪诱导的狼疮的...[详细]
诊断
目前无特异的诊断标准,如病人过去无系统性红斑狼疮,在服某种药物的过程中出现狼疮的临床和血清表现,停药后临床症状很快缓解,血清异常也缓慢好转。则可诊断为药物性狼疮。 药物狼疮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似,但有很大区别,主要表现在:①药物性狼疮不一定满足ACR的狼疮诊断标准;②药物性狼疮患者有其他疾病的表现,为医疗这种疾病,正在服用某种药物,如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服青霉胺,高血压病人服用肼屈嗪或甲基多巴;③药物性狼疮患者的年龄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年龄大;④在药物性狼疮患者中无女性占优势的现象;⑤药物性狼疮的症状较轻,以全身症状,关节炎、胸膜炎、心包炎为主,与老年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相似。这些症状是可逆性...[详细]
治疗
治疗的原则是早诊断,及时停用诱发狼疮的药物。但血清ANA从阴性转为阳性不是停药的指征,因为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病人出现临床症状,发展成药物性狼疮。自身免疫病病人在服用致狼疮药物的过程中若出现ANA或抗组蛋白抗体,因为药物性狼疮的症状与原先的自身免疫病症状不易区别,这时应立即停止可疑药物。一旦停用致病药物,大部分药物性狼疮的症状是自限性的,无需特殊治疗。 肌肉骨骼症状可用非甾体消炎止痛药控制。对难治病例或易出现肾、胃肠不良反应的老年人,可采用短程低剂量(5~10mg/d)泼尼松(强的松)治疗。通常浆膜炎可用非甾体消炎止痛药治疗。但对严重的心包渗出,需要大剂量泼尼松(20~60mg/d)治疗...[详细]
预后
一旦停用致病药物,大部分药物性狼疮的症状是自限性的,无需特殊治疗。但在少数情况下,可有肾功能进行性坏死。
预防
及时停用诱发本病的药物,控制药物使用总量是其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