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外阴前庭炎是一种慢性持续性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外阴前庭部呈现不同程度的红斑。触摸或压迫前庭时以及试图进入阴道口时,局部剧痛。患者常因性交时外阴疼痛而来就诊。人们最初认识前庭炎是19世纪末,之后该名称便消失了,直到最近才又重新认识该病。
病因
病因尚不明了,可能与感染尤其是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及异常神经纤维增生、阴道痉挛、生殖器念珠菌感染、尿中尿酸盐刺激、阴道pH值的改变、外阴疾病治疗之后的反应、尿道的压力与变异、局部长期用药、口服避孕药、心理因素等有关。
发病机制
病理检查显示在固有膜和腺周组织有非特异性炎症,但这些变化亦见于正常对照组的前庭组织;其他病变有鳞状上皮化生、角化不全和非特异性补体与纤维蛋白沉积。形态学证据表明,外阴前庭黏膜的神经支配方式发生了结构上的改变,上皮层神经纤维出芽,游离神经末梢增生。对这些神经末梢内的神经肽含量检测证实,降钙素基因相关肽(GCRP)免疫反应阳性。有部分学者用伤害感觉器的外周敏化理论来解释外阴前庭炎的发病机制,即外阴前庭炎患者的感觉异常是由于不同类型的C伤害感受纤维末梢敏化和(或)增生所致,即感受机械和热刺激的多觉性C纤维、只对伤害性刺激敏感的C纤维,甚至平时对任何刺激均不敏感的“沉默(silent)”纤维,这些纤维...[详细]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性交时阴道口剧痛,可持续1~24h,或长期阴道口处有烧灼感,可伴有尿痛、尿频、尿后滴沥。这往往导致性交畏惧感,疼痛可在初次性交后出现或在经历正常性活动后发生,也可因放置卫生棉塞触发。外阴前庭炎通常在一些激发因素(如手术、分娩、感染)影响下急性发作。检查时见前庭部充血、肿胀、用棉拭子轻触可诱发疼痛,一般在前庭大腺开口附近触痛最明显。红斑局限于处女膜的边缘或环绕阴道口,或因触诊而诱发红斑,红斑范围亦会在前庭区内扩大。感觉过敏区位于整个前庭区,有的局限于前庭大腺开口处或阴唇系带处,也可表现为尿道旁腺开口处,有时能看到多个乳头状瘤,通常被误诊为生殖器疣。这些乳头状瘤局限于小阴唇内侧和前庭,基...[详细]
并发症
对不遵医嘱或治疗无效的病人诊断时须谨慎,并寻找潜在的精神问题。
实验室检查
无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斑贴试验阴性。
其他辅助检查
棉签试验是检查前庭触痛的有效方法:即用棉签尖端轻触正常皮肤作为对照,然后检查外生殖器的不同部位,轻触前庭区即可引起疼痛为阳性。
诊断
根据长期性交时阴道口疼痛及前庭发红和触痛可做出初步诊断。 Friedrich于1987年提出了前庭炎的诊断标准。 1.接触前庭或试图插入阴道引起严重的疼痛。 2.触痛局限在前庭区。 3.红斑局限在前庭区。
治疗
由于病因不清,治疗效果不理想。对病变较轻或病程尚短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对病变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 局部应用1%氢化可的松软膏,同时应用2%~5%的利多卡因溶液局部外涂以减轻性交不适。对以上治疗无效时或病变较重者,可选用高效皮质激素如0.025%氟轻松或0.1%曲安奈德软膏外用。其他治疗如温水坐浴,性交前液状石蜡润滑前庭部。近年报道局部或肌内注射干扰素α有一定疗效,有效率为50%。有些病人使用抗组胺药物有效。由于三环类抗抑郁药具有中枢镇痛作用,同时对继发抑郁亦有效,因此可以应用。应用抗生素等疗效不肯定,如口服咪唑类抗真菌药物、甲硝唑均无效。 ...[详细]
预后
未见不良预后报道。
预防
向患者解释前庭炎是一种已被认识的疾病,而非原发性的心理问题。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可向患者建议使用肥皂替代用品,避免肥皂浴或泡盆浴。大多数遵从医嘱者效果很好,随着时间推移症状会减轻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