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外阴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of vulva)为不常见的外阴恶性肿瘤,恶性度较低。病变多呈局部浸润,易复发,生长缓慢,很少转移,占外阴恶性肿瘤的2%~3%。常见部位为大阴唇,也可在小阴唇、阴蒂和阴唇系带出现。病灶早期呈灰色,几乎有些半透明,位于变薄的上皮下,小结节直径常常<2cm。患者自觉局部瘙痒或烧灼感,也可无症状。外阴基底细胞癌病灶多为单发,偶为多发。若在外阴部仅见一个病灶,应检查全身皮肤有无基底细胞癌。此外,基底细胞癌约有20%伴发其他原发性癌瘤,如外阴鳞癌、恶性黑色素瘤、皮肤癌、乳腺癌、胃癌、直肠癌、肺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等。
病因
外阴基底细胞癌为来源于外阴上皮基底细胞的恶性肿瘤。外阴基底细胞癌真正病因不明。有报道可能与局部放射治疗有关。但其他部位的基底细胞癌,如头面部的基底细胞癌可能与日光有关,但这仍不能完全解释全部外阴基底细胞癌的原因。
发病机制
肿瘤位于大阴唇,发展缓慢,很少侵犯淋巴结。有3种基本类型。3种类型可单独存在,也可混合存在。 1.结节溃疡型 表现为一实质性结节;中间形成深溃疡,边缘隆起呈围堤状隆起,为侵蚀性溃疡。 2.扁平型 病灶较表浅,扁平,表面粗糙呈蜡状、丘疹、红斑样,带有黑色素或呈微红色,质地较硬。 3.息肉型 息肉状赘生物表面完整。 镜下肿瘤组织自表皮基底层长出,伸向真皮或间质,轮廓如棒状,或不规则地图形分布。在细胞团巢的外线为栅栏状排列的一层细胞,呈柱形,梭长杆形、深色,其长轴呈栅栏状排列,相当于表皮的基底细胞。在中央部分的细胞,核呈卵形,胞质也不多;有的含较...[详细]
临床表现
1.症状 外阴基底细胞癌病灶多为单发,偶为多发。该病病史长,初起无自觉症状。此后以外阴瘙痒、烧灼感为主要症状。有溃疡形成可出现疼痛或有出血、渗出,并有血性臭味分泌物。可有身体其他部位基底细胞癌的病史。 2.体征 常表现为小的病灶,位于大阴唇,也可在小阴唇、阴蒂和阴唇系带出现。病灶早期呈灰色,几乎有些半透明,位于变薄的上皮下,小结节直径常常<2cm。有3种基本类型即结节溃疡型、扁平型、息肉型。
并发症
约有20%的外阴基底细胞癌伴发其他癌瘤,如外阴鳞癌、恶性黑色素瘤、乳腺癌、宫颈癌或皮肤癌。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分泌物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检查所见,诊断一般无困难,但需作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确诊。由于外阴基底细胞癌生长发展缓慢,很少侵犯淋巴结,所以从出现症状到诊断治疗,往往经过较长时间,有报道平均为6.6年。若在外阴部仅见一个病灶,应检查全身皮肤有无基底细胞癌。
治疗
外阴基底细胞癌治愈率很高。北京朝阳医院于1986年曾报道1例外阴基底细胞癌合并转移及多次复发,第1次手术切除后6年局部复发,又行手术切除,术后行放疗及顺铂化疗。再隔7年同侧腹股沟淋巴结复发,再行手术切除。术后辅用化疗及放疗。隔5年有肺转移为1.7cm直径瘤。做肺叶切除,术后又行顺铂、氟尿嘧啶(5-Fu)化疗,追踪至末次手术后两年半尚健在。患者前后病程共20年。可以看出基底细胞癌虽有可能复发或转移,但经过积极治疗,预后尚好。 1.手术治疗 外阴基底细胞癌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术式可采用病灶局部广泛切除,不需作外阴根治术及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对较广泛病灶,则应作外阴广泛切除。凡累及尿...[详细]
预后
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为80%~95%,然而由于处理不当,可有10%~20%的复发率。复发病灶应再次切除,预后依然良好。
预防
对老年妇女大阴唇有小肿块应及时就医,必要时活检,确诊后应注意全身体格检查排除其他恶性肿瘤。应做好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