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外阴平滑肌肉瘤少见,但在外阴肉瘤中平滑肌肉瘤是最常见的。本病为起源于平滑肌的低度恶性肿瘤,该肿瘤生长快,核分裂象多见。淋巴转移少见。
病因
主要来自外阴肌层的平滑肌细胞或外阴血管壁的平滑肌纤维,少数由外阴平滑肌瘤恶变而来。
发病机制
肿瘤为界限不清的灰白色肿物,呈浸润性生长。部分可有假包膜,切面呈灰红色或灰棕色,细腻如鱼肉样,常有灶性或片性出血坏死。 光镜下见平滑肌细胞增生,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排列紊乱,核大、深染,核仁明显,核膜不清,可见瘤巨细胞。部分可表现为上皮样型或黏液样型。低分化平滑肌肉瘤的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常见病理性核分裂象,瘤细胞或以多形性瘤细胞为主,或以圆形细胞为主。肿瘤细胞可浸润周围肌层、血管等。但高分化的平滑肌肉瘤缺少明显的恶性组织学特性,与不典型平滑肌瘤相似,故Tavassoli等(1979)提出诊断外阴平滑肌肉瘤必须具备:肿块直径≥5cm,核分裂象≥5/10HPF,浸润性边缘。Nielsen...[详细]
临床表现
1.症状 初起时肿块较小,位于皮下,可无任何症状。常常表现为缓慢生长无痛性块物,部分症状不明显,因自己无意中摸及肿瘤而就诊。也可数年内无变化,患者往往因肿块、出血和疼痛而就诊。 2.体征 外阴肿块大多见于前庭大腺周围的深部软组织、阴唇系带,偶发生于阴蒂、阴阜和会阴。肿块大小2~16cm不等,通常为5~10cm,圆形或椭圆形,孤立或多发实性结节状肿块。早期患者肿块表面皮肤完好,随着肿瘤发展,皮肤受累后出现充血、溃疡。晚期肿瘤可能侵犯深部组织,而固定于耻、坐骨上,或出现远处转移。
并发症
易合并感染和出血。
实验室检查
分泌物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肿瘤分子标志P53抑癌基因检测。
其他辅助检查
对浸润皮肤或皮肤已溃疡者,可钳取组织活检;对皮肤完好者,可作针吸活检或穿刺活检,也可做切取活检或切除活检。
诊断
凡外阴皮下肿块逐渐增大,尤其短期内迅速增大者,应怀疑为软组织恶性肿瘤。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有上述特征的即可诊断为肉瘤。
治疗
外阴肉瘤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抗癌化疗或放射治疗可望提高疗效。 1.手术治疗 采用根治性外阴切除和腹股沟淋巴清扫术。原发灶的切除范围必须足够,切除不够则常会局部复发。腹股沟淋巴结阳性则行髂盆区淋巴清扫术。采用肿瘤挖出术或保守性手术,80%局部出现复发。 2.抗癌化疗 病期稍晚、组织上核分裂活跃的肉瘤,根治术前后结合化疗可改善预后。 (1)目前常用的治疗软组织肉瘤的抗癌化疗方案有: ①VAC方案:长春新碱(vincristine)1.5mg/?,静注,第1,8天;放线菌素或放线菌素D(更生霉素)400~600μg/?;静注,第1~4天;环磷酰胺(cycl...[详细]
预后
外阴平滑肌肉瘤容易局部复发,患者大多在术后2年内复发,复发者80%以上最终会出现肺转移。但亦有报道术后10年复发的,所以需远期随访。 外阴软组织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有: 1.与手术方式有关 单纯肿瘤挖出术局部复发率可达80%,而根治性外阴切除术仅30%。 2.肿瘤大小和组织分化程度 肿瘤直径>5cm,边缘呈浸润性而非膨胀性生长,核分裂象>10个/10个高倍视野(HPF),则是预后不良的最危险因素。
预防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做好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