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外阴转移性癌比较少见,近几年报道逐渐增多。全身其他部位的任何癌肿均有可能转移至外阴,癌转移至外阴已属疾病的中、晚期,预后较差,但综合治疗仍可达到一定效果。对外阴转移性癌的诊断和处理逐渐受到重视和关注。 外阴转移性癌多来自宫颈癌、子宫内膜癌、阴道癌和绒毛膜癌,经阴道累及外阴,或经淋巴、血行转移而来。
病因
外阴转移性癌与原发癌肿组织来源及病因相同。原发肿瘤的扩散主要通过静脉癌栓逆行转移到外阴,也可通过淋巴转移或直接蔓延而来。 宫颈癌可由血循环及淋巴转移到外阴,也可直接经阴道累及外阴。内膜癌、卵巢癌、绒癌可经血流逆行转移到外阴,也常通过圆韧带的淋巴途径转移到腹股沟淋巴结。直肠癌可直接向周围组织浸润或经淋巴结转移到阴道和会阴。左侧卵巢静脉直接引流至左肾静脉,因此,原发肾癌外阴转移多来自左侧。
发病机制
癌灶多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光镜下呈膨胀性生长的图像,多发性病损,无上皮内瘤病变,并可见广泛的血管浸润。转移性瘤与原发瘤的病理形态及分化程度基本一致。转移性鳞状细胞癌为真皮层中境界清楚的上皮细胞巢,并不侵犯表皮,而转移性腺癌有侵犯外阴鳞状上皮的倾向。恶性淋巴瘤转移灶位于真皮层内,一般不侵犯上皮。
临床表现
外阴转移性癌的首发症状多为患者本人或体检时偶然发现外阴结节,呈单个或多发,肿瘤生长快。 其次为外阴疼痛,少数可表现为尿频、尿痛、排尿不畅等泌尿系症状。外阴病变多位于皮下,随着病情发展表皮溃破,易形成溃疡。少部分患者开始即呈糜烂、菜花状改变。
并发症
往往伴有感染及其他原发部位症状。
实验室检查
1.血肿瘤标志物检测 肿瘤标志物是指肿瘤组织产生的可以反映肿瘤自身存在的化学物质,一般是指肿瘤组织和相应正常组织相比,增高特别明显而有显著意义的化学成分。肿瘤标志物包括酶、激素及非酶非激素的蛋白、肿瘤相关抗原、细胞因子、基因标志物等。可根据肿瘤分泌的标志物判断肿瘤的来源,较多的文献报道认为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可以早期发现诊断肿瘤,并可以作为肿瘤治疗的监测手段,但对于确定肿瘤的组织来源特异性差。 2.病理 通过组织学检查首先确定肿瘤的良、恶性质,其次确定是原发或继发肿瘤。根据转移瘤的病理特征,在已有原发肿瘤存在的情况下,一般容易得到诊断。文献报道根据肿瘤临床特点、病程和治疗反应,缺少...[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影像学和声像学检查目的首先是了解外阴部位病灶的大小、肿瘤侵犯骨盆及骨膜的深度、腹股沟淋巴结及盆腔淋巴结是否受累,然后根据外阴转移癌的可能的常见原发部位特点,根据患者病情及经济状况,利用影像学和声像学检查手段有针对性去寻找肿瘤的原发部位。
诊断
1.外阴转移性癌的诊断标准 存在来源于外阴以外的原发灶;外阴肿瘤的病理形态或细胞形态符合来源组织肿瘤的形态;无怀疑肿瘤原发于外阴的依据。 2.病史询问 在外阴转移性肿瘤的诊断过程中,应仔细地询问病史,尤其要注意既往有否妇科良恶性肿瘤或全身其他部位脏器的诊治病史。 3.临床表现 患者既往或正患有恶性肿瘤者,除有原发肿瘤的症状外,外阴出现痛性或无症状的肿快,转移性癌的诊断容易考虑到。若外阴转移性癌部位先于原发灶而出现,容易把外阴转移性癌混为原发性癌。因此,有必要与各种原发性的外阴癌相鉴别,同时还要寻找原发癌的部位。
治疗
1.单纯放疗 有手术禁忌证或病变范围广泛、部位特殊(邻近肛门、尿道)、估计手术切不净者,应用60Co、8MV X线或10~25MeVβ线,对外阴病灶垂直照射,放射剂量为20~70Gy,照射半量时休息2周,放射野根据肿瘤大小而定。宫颈癌同时发生外阴转移外照射时将放射野下移,包括外阴病灶。宫颈癌全疗程放疗结束后,对外阴病灶垂直照射10~20Gy。宫颈癌宫颈、阴道复发同时给予腔内照射。生殖道肿瘤腹股沟淋巴结受累者,也给予腹股沟部位的垂直照射。 2.单纯化疗 目前尚无统一的化疗方案,常用有CP(环磷酰胺+顺铂)、ACP(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顺铂)、PVB(顺铂+长春新碱+博莱霉素)、F...[详细]
预后
Imachi认为宫颈癌患者出现皮肤转移者不管采取治疗的方法如何,患者的预后都比较差,只有少数患者生存超过12个月。来自国内2份较大的病例分析显示,虽然外阴转移瘤的预后较差但经过治疗后部分患者仍可达到长期存活。晁红霞等报道外阴转移性癌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5.4%,29.5%,16.7%。陈洁等报道外阴转移性癌生存率与晁红霞的报道基本一致,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4.59%,30.15%,20.10%。 宫颈癌的腺癌、低分化和未分化癌及肿瘤浸润深肌层者容易出现外阴转移。子宫内膜癌肿瘤累及中肌层以上、分化不良者也容易产生外阴转移。卵巢癌出现外阴皮肤的转移代表着卵巢癌的晚期和广泛...[详细]
预防
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对预防外阴癌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