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阴道平滑肌肉瘤少见,病灶多位于阴道中上段的阴道壁黏膜下间质或阴道黏膜,呈实性结节样。以局部扩展为主,也偶有远处转移。
病因
其发病原因尚不明了。
发病机制
肿瘤为实性结节状肿物,大小1~15cm不等,通常为4~6cm,表面被覆黏膜,无包膜或部分有假包膜,呈浸润性生长。切面呈灰黄色或浅红色,可见出血坏死或软化呈脑髓样。 镜检见阴道平滑肌肉瘤细胞呈编织状排列,可见圆形细胞、梭形细胞和混合性3种类型,其中以梭形细胞肉瘤最常见。细胞呈圆形或梭形,核大,染色质多而深染,偶见瘤巨细胞。每10个高倍视野(HPF)有5个以上核分裂。核分裂少于5个/10HPF,称为富细胞性平滑肌瘤(cellular leiomy-Oma)。由于辨别阴道平滑肌肿瘤良、恶性是依据形态学来判断,必须仔细估价肿瘤的核分裂数,最少从不同平面作10~15个切片,并且在核分裂最活跃处...[详细]
临床表现
1.症状 早期为黏膜下小的硬结,一般无症状,部分病人因自己摸及肿瘤而就诊。肿瘤呈弥漫性浸润性发展,通常表现为阴道疼痛,阴道堵塞下坠、压迫不适感。部分可伴有阴道不规则出血或性交出血,白带增多,为脓性或血性分泌物,可有恶臭。晚期可出现阴道大出血,并因压迫、浸润膀胱、尿道和直肠产生尿频、尿急、排尿中断、排便不畅或便秘等症状,约半数病例有阴道直肠疼痛。 2.体征 肿瘤常见部位为阴道后壁上段,次为后壁下段,其他各壁也可出现。肿块常呈局部性生长,可有假包膜。阴道检查可触及较硬实结节状肿块或浸润性硬块,表面可伴出血、溃疡,阴道壁变硬、狭窄。晚期可出现淋巴和血道转移及肺、肝等远处器官转移。
并发症
常并发尿毒症和恶病质。
实验室检查
分泌物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阴道镜检查。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诊断。如肿瘤侵犯阴道黏膜或已向阴道内生长,可取组织做病理检查。如阴道黏膜表面尚光滑,可作穿刺活检或切取活检,以确定诊断。Tavas-soli等曾提出阴道平滑肌肉瘤诊断标准为:肿瘤直径≥3cm,核分裂象≥10/10HPF;如核分裂象5~10/10HPF,细胞中度~重度异型性。
治疗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辅助化疗和放射治疗可提高疗效。 阴道平滑肌肉瘤必须作局部广泛切除。切口边缘应与肿瘤有一定距离,才能视为切除了肿瘤。为了能彻底地切除肿瘤,有时需作后盆、前盆或全盆内脏清除术。 对平滑肌肉瘤疗效较好的化疗方案有: 1.AD 多柔比星(阿霉素)60mg/?静注,第1天;达卡巴嗪(dacarbazine,DTIC)250mg/?静注,第1~5天。每疗程相隔3周。 2.CVAD 环磷酰胺500mg/?静注,第2天;长春新碱1.5mg/?静注,第1、8天;多柔比星(阿霉素)50mg/?静注,第2天;达卡巴嗪250mg/?静注,第1~5天...[详细]
预后
阴道平滑肌肉瘤少见,尚无大宗5年生存率的资料。一般来说预后不好,早期病例广泛切除术后也有长期生存的希望。病理组织学检查如见核分裂活跃,每10高倍视野多于50个核分裂象,则复发率高,并且预后恶劣。阴道平滑肌肉瘤根治性治疗后生存时间为10~59个月,平均24.9个月,带瘤或无瘤生存8年之久。最差的为Brown等(1960)报道1例患者诊断后1月死亡,最好的1例为Horn等(1998)报道的在根治性子宫、阴道和外阴切除术后给以6个疗程的阿霉素化疗,随访15年无瘤生存。 预后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组织学分级、FIGO分期和治疗方式。年龄>50岁、组织学分级3级、FIGO分期Ⅲ/Ⅳ期、先用化疗...[详细]
预防
应防患于未然、提高机体的防癌能力,做好防癌的三级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