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卵巢宫内膜样肿瘤的组织结构与子宫内膜癌极相似。过去对此瘤认识不足,诊断较少。1964年国际妇产科学会正式命名,1973年国际卵巢肿瘤组织学分型中正式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后者除宫内膜样癌外还包括腺肉瘤(adenosarcoma)、间皮混合瘤(mesodermal mixedtumor)或米勒癌肉瘤(Mullenan carcinosarcoma)、间质肉瘤(stromal sarcoma)。
病因
卵巢宫内膜样肿瘤其组织来源可能为卵巢生发上皮向子宫内膜样上皮化生,故常见内膜样腺癌合并浆液性或黏液性腺癌,也有可能来自卵巢内早已存在的子宫内膜异位灶。
发病机制
1.良性宫内膜样肿瘤 单纯宫内膜样腺瘤和囊腺瘤(endometrioid cystadenoma)极少见,大多数为腺纤维瘤(endometrioid adenofibroma)和囊腺纤维瘤(endometrioid cystadenofibroma)。一般中等大小,表面光滑,与浆液性腺纤维瘤及囊腺纤维瘤相似。切面为实性纤维结缔组织,其中有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的囊腔。囊壁光滑或有结节状突起,大小不一,为数不多。腺上皮呈单层立方或矮柱状,与增殖期子宫内膜相似。纤维结缔组织中有散在的内膜样腺体,大小不一,有时可见腺腔内分泌物,PAS消化酶染色阳性。 2.交界性宫内膜样肿瘤 发生于腺纤维瘤...[详细]
临床表现
1.良性宫内膜样肿瘤 以单侧居多。常见症状为盆腔肿物及阴道不规则出血。 2.交界性宫内膜样肿瘤 单侧多。或无症状、或有肿物及阴道出血。 3.恶性宫内膜样癌 (1)宫内膜样腺癌:有腹部及盆腔肿块及腹胀、腹痛。10%~15%的患者伴有腹水。有不规则阴道出血或绝经后出血等症状较其他卵巢上皮性癌多见。 (2)卵巢中胚叶混合瘤:好发于绝经后妇女,肿物生长迅速,常伴有腹痛,17%合并腹水,压迫症状较明显。 (3)卵巢宫内膜样间质肉瘤:卵巢间质肉瘤(stroma sarcoma)较少见。发病年龄10~70岁,平均54岁。症状多为腹部肿物或腹痛。由于与邻近...[详细]
并发症
常与邻近器官组织粘连。
实验室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腹腔镜检查。
诊断
可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做出诊断。
治疗
1.良性宫内膜样肿瘤 患侧卵巢及输卵管切除。 2.交界性宫内膜样肿瘤 因多发生在绝经后,以子宫全切加双附件切除为宜,预后较好。 3.恶性宫内膜样癌 (1)宫内膜样腺癌:根据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等决定手术及辅助化疗。 (2)卵巢中胚叶混合瘤:应尽快手术,包括切除全子宫及双附件是否切除淋巴结尚无定论,但根据肿瘤分期及卵巢上皮癌的治疗原则进行仍是大多数人的主张。术后辅以化疗或放疗。 (3)卵巢宫内膜样间质肉瘤: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根据情况考虑淋巴结摘除,低度恶性者可选用孕激素类药物作为辅助治疗,高度恶性者辅以化疗或放疗。
预后
卵巢宫内膜样肿瘤恶性多见其预后不良。交界性宫内膜样肿瘤预后较好。宫内膜样腺癌的预后较浆液性或黏液性癌好。卵巢中胚叶混合瘤预后差。
预防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治疗后注意随诊监测肿瘤标志物及肿瘤放射免疫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