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围绝经期前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到卵巢功能停止,产生雌激素功能逐渐丧失致使外生殖器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主要是不同程度的萎缩性改变。通常40岁左右皮肤出现老化特征,绝经后5~10年改变明显。外阴白色病变,系指一组女阴皮肤、黏膜营养障碍而致的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的疾病。以外阴奇痒,破溃,剧痛,皮肤变化为特征,治疗困难,易复发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此病为慢性病变过程,病程长短不一,长者可达数十年。由于病因尚不明确,有关命名和治疗方法也未统一。 以往将女阴皮肤和黏膜发白,变粗或萎缩的外阴病统称为外阴白斑,甚至认为它是一种癌前期病变,因而当时主张早期予以切除,后来有人认为必须在病理切片中有不典型...[详细]
病因
老年皮肤病的发生有的属于衰老生理变化,有的则属于病理变化,有的是老年期特有的或易发的病变,一般都为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生,除与一般皮肤病相同点外,还有几个特殊的方面: 1.皮肤老化征 主要为生理性,由于皮肤及其附属器官老化、萎缩、造成的皮肤干燥,皱纹增多、毛发稀少、脱落、变白、指甲变脆、皮肤瘙痒以及黑斑、白斑、老年疣、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等,这些病变随年龄的增加而加重。 2.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 各种刺激可引起皮肤损伤,若真皮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变性和破坏,造成皮肤萎缩,角化、甚至发生癌变。 3.系统疾病的影响 某些老年人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都可引起皮肤...[详细]
发病机制
1.光镜下,增生型是鳞状上皮细胞增生,主要病变为表皮层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棘细胞层不规则增厚,上皮脚向下延伸,真皮浅层有淋巴细胞和少量浆细胞浸润。硬苔型主要病变为角化过度,可见角栓形成,马尔匹基层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上部胶原纤维显著水肿(均质化,透明变性),真皮中部炎症浸润,往往呈带状分布。 2.电镜下,上皮细胞萎缩,细胞间隙增大,细胞表面微绒毛与细胞间隙桥粒均减少,细胞内黑色素颗粒减少或消失,胞核周围有空泡形成,线粒体肿胀或发生空泡变性,真皮浅层中胶原纤维有不同程度的溶解或断裂,纤维母细胞减少或消失。
临床表现
1.外阴皮炎(dermatitis)主要发生在大阴唇及小阴唇,有时波及肛门周围,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外阴炎、包括皮炎、毛囊炎、荨麻疹以及由于精神因素与过度疲劳等引起的非特异性皮炎,其主要症状为钻心的奇痒、急性期、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疼痛以及分泌物增多等,因不断搔抓或烫洗,外阴皮肤逐渐变厚粗糙,皮革化,慢性期色素消失,出现坚韧的白色苔藓样变,外阴皮炎病程长,可反复发作,无论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外阴不变形,小阴唇亦不粘连,这是外阴皮炎与硬苔的区别重点(图1,2,3)。 2.外阴硬化性(萎缩性)苔藓(Lichen Sclerosis) 多见于40岁左右妇女,也可见于10岁以内的...[详细]
并发症
由于该期患者免疫下降,病变区域在感染条件下亦并发阴道感染。
实验室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细菌培养、肿瘤标志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为了提高诊断准确性,活检应在有皲裂溃疡隆起,硬结或粗糙处进行,并应选择不同病变部位多点取材,为了取可疑阳性区活检,可选用以下几种定点活检法。 1.用1%甲苯胺蓝(toluiduie blue)涂病变区。 2.用阴道镜观察病变区。 3.用HPD激光荧光法,定位活检。 4.用固有荧光法,定位活检。
诊断
与一般皮肤病的诊断一样,必须根据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检查等材料综合分析以后得出,但还要考虑老年皮肤病的特点,全身系统检查,对怀疑有恶性变或皮肤肿瘤时应及早做活体组织切片检查,病理切片是确诊的手段。
治疗
外阴白色病变至今尚无一种特效的治疗方案,一般多采取综合治疗以缓解病征。本病过去过分强调癌变率高,多采用手术切除,不但疗效差,而且复发率高达50%~70%,见图8,近10余年来,以上观点澄清,在排除恶变后,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疗效较为满意,治疗原则是消除诱因,改善全身情况和对症治疗(局部消炎、止痒、润肤等)。 1.药物治疗 中西药结合治疗多以杀虫,止痒药物为主,佐以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抗癌、消肿、活血化淤药、祛肥厚及角化,促循环,促皲裂及溃疡愈合等。 (1)局部:急性期:增生型、止痒,2%苯海拉明霜,皮质激素:氟轻松、地塞米松(氟美松)、氢化可的松软膏、丙酸氯倍他...[详细]
预后
癌变率高、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