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OP)是一种与衰老有关的常见病,主要发生在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缺乏导致骨量减少及骨组织结构变化,使骨脆性增多易于骨折,以及由骨折引起的疼痛、骨骼变形、出现合并症,乃至死亡等问题,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甚至缩短寿命,增加国家及家庭财力与人力负担。与绝经相关的骨质疏松症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保健课题。1993年WHO对骨质疏松症定义为是全身性的骨量减少,伴随骨的微结构改变,导致骨脆性增加,因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疾病。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院共识会议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受损为特征的骨骼疾病,导致骨折危险...[详细]
病因
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Ⅰ型骨质疏松又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主要原因是雌激素缺乏,发生于女性患者,年龄在50~70岁,表现出骨量迅速流失,骨松质丢失更明显,骨折多发生在以骨松质为主的椎体,股骨上端及桡骨远端。 Ⅱ型骨质疏松又称老年性骨质疏松。与Ⅰ型比较,男性患者增加,但男女之比仍为1∶2,发病年龄多在70岁以上,表现为骨量缓慢丢失,骨松质与骨密质丢失速度大致相同,骨折好发部位除与Ⅰ型相同外,髋部骨折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1983年,Riggs对Ⅰ、Ⅱ型骨质疏松症进行比较(表1)。 继发性骨质疏松是由其他病因引起的。如慢性疾病...[详细]
发病机制
正常骨骼通过骨重建使骨质不断地得到更新。破骨细胞的溶骨作用在骨表面下挖空形成骨陷窝,随后由一群成骨细胞向骨陷窝移行,合成和分泌胶原以及与骨形成有关的多肽蛋白。钙离子沉积后形成骨基质,骨陷窝由新形成的骨基质得到修补,完成一个骨重建单位,周期大约为3~4个月。骨转换率是指旧骨吸收和新骨形成过程的速率,绝经后雌激素降低,骨转换增加,骨丢失增加,呈现高转换型骨质疏松。雌激素对骨质疏松发病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途经实现。 1.对钙调节激素的作用 雌激素可以增强肝25-羟化酶、肾1α-羟化酶活性,提高1,25-双羟维生素D水平,促进肠钙吸收,并使钙盐和磷盐在骨质中沉积,促进骨基质合成。雌激素...[详细]
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隐匿发生的疾病,在没有发生骨折之前,往往没有任何症状,一旦发现驼背、身材变矮、或骨痛时,常常已经发生了骨折。因此,不能用临床症状进行诊断,疼痛的严重程度可用于判断治疗效果。 1.骨痛 骨质疏松的骨痛,通常是因小梁骨发生微骨折,当体位变动时肌肉及韧带牵拉引起,故可发生起坐痛、前屈后伸痛、行走痛、翻身痛及卧位痛等。通常用四级评分法反应疼痛程度,0分为无痛,1分为有时疼痛,2分为经常疼痛,但能忍受,3分为疼痛难忍,并影响工作及生活。 2.驼背或身材变矮 当脊椎发生压缩性骨折时出现。 3.局部压痛或叩击痛 其特点是不伴随局部红肿及发热。
并发症
1.骨折 是骨质疏松所致的最主要的并发症,如因骨折而卧床不起,则易导致肺炎,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病常发生脊椎、前臂及髋部骨折。与健康人发生骨折的区别是轻微外伤即发生骨折。 (1)脊椎骨折:提举或推拉重物,弯腰,轻微跌倒,或跌倒时臀部着地时即可发生脊椎压缩性骨折,出现急性及严重的腰、背疼痛,有时伴随身材变矮,或有神经根压迫性疼痛。如果脊椎压缩性骨折逐渐发生,则出现慢性腰背痛。 (2)前臂骨折:跌倒时一手或双手接触地面时易于发生。 (3)髋部骨折:轻微滑倒即可发生,常见于年龄较大的绝经后妇女。因髋部骨折发生后,15%~30%在1年内死于各种合并症,存活者中,约半数...[详细]
实验室检查
1.骨吸收生化指标: (1)尿Ca/Cr:骨吸收时骨钙进入血循环,引起血钙升高,尔后尿钙升高,故尿钙可以反映骨吸收状况。饮食中的钙含量、肠钙吸收及肾功能情况等影响血及尿钙水平,故特异性不强。空腹12h后的尿钙可避免食物的影响,主要反应骨吸收状况,为避免前日饮食的影响,空腹12h后的第一次尿弃去,留取空腹的第二次尿测定。 (2)尿HOP/Cr:尿HOP的50%为骨胶原的代谢产物,骨吸收增加时,比值升高。为避免饮食的影响,除需留取空腹的第二次尿之外,应在留尿标本的前3天禁食含胶原多的食物。 (3)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物及末端肽:是骨、软骨及其他结缔组织中胶原的代谢产物,骨...[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骨矿含量(BMD)测定:目前是诊断骨质疏松的主要依据,因为骨密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骨折的危险性,WHO于1994年修订骨量测定值的诊断标准为BMD或BMD较正常成年人平均值低2.5s以上,称为T-分(T-Score),其计算方法为(测定的BMD-正常成年人平均BMD)÷标准差。但骨折的发生不仅仅取决于BMD,而是与骨强度有关,骨强度由BMD与骨质量组成,因此,诊断方法还有待完善。 (1)BMD的测定方法: ①X线照片:是最早应用的定性或半定量的骨量测定法。所谓定性,是用肉眼观察骨组织与其旁的软组织之间的密度差,差别大者骨密度高,差别小者骨密度低,无差异者骨密度最低。此...[详细]
诊断
根据以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可以在骨质疏松早期即做出诊断。 骨矿含量是诊断骨质疏松的标准1994年WHO重新制订了以骨密度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1.正常骨量 BMD或BMC较年轻成年人平均值低1个标准差以内。 2.骨量减少 BMD或BMC较年轻成年人平均值低1~2.5个标准差。 3.骨质疏松症 BMD或BMC较年轻成年人平均低2.5个标准差或以上。 4.严重的骨质疏松症(确定的骨质疏松症) 符合上述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 我国专家认为以骨量丢失平均值的2.5个标准差不利于骨...[详细]
治疗
1.激素替代疗法(HRT) 已有大量研究证实绝经后妇女单独应用雌激素或与孕激素联合应用可以预防骨量的丢失。一项绝经妇女雌、孕激素干预36个月的研究,结果证实安慰剂组腰椎BMD下降1.8%,髋骨BMD下降1.7%;而雌激素组与雌、孕激素联合治疗组结合雌激素(倍美力CEEs)0.625mg/d组、结合雌激素(CEEs)+甲羟孕酮(安宫黄体酮MPA)2.5mg/d组、结合雌激素(CEEs)+甲羟孕酮(MPA)10mg/d组、结合雌激素(CEEs)+微粒化孕酮200mg/d×12天/月组,腰椎BMD增加3.5%~5.0%,髋骨BMD增加1.7%。另一项多中心研究纳入9704名非黑人妇女,年龄≥65岁...[详细]
预后
由绝经后骨质疏松所致的严重并发症中,在髋部骨折中有12%~14%的人于骨折后1年内死于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的各种并发症。存活者中50%行动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