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阴部鲍恩样丘疹病是一种发生于年轻人外生殖器部位的多发性扁平丘疹,组织病理为低度恶性鳞状上皮原位癌的病变。由于鲍文样丘疹病常与HPV(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同时存在,目前已将该病归为性传播性疾病。
病因
阴部鲍恩样丘疹病可能与以下病毒感染有关: 1.与HPV感染有关 Gross(1985)报道鲍文样丘疹病损害中有与HPV密切相关的特异性DNA序列,证明此种病毒感染在鲍文样丘疹病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外生殖器鲍文样丘疹病63%检测出HPV16。Crook(1991)报道HPV16的致癌性是病毒编码的E6和E7蛋白与宿主细胞的p53抑瘤蛋白结合,并将抑瘤蛋白灭活,此是发展成多种癌瘤的关键步骤。Yamashita(2000)等用多聚合链反应表明HPV31、67为鲍文样丘疹病恶变为鳞癌的高危因素。 2.与Hl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有关 Brodland指出,包括基底细胞癌、...[详细]
发病机制
阴部鲍恩样丘疹病组织学上似鲍文病,但不完全相同。镜下见表皮角质层角化不全,棘层增生,部分细胞不典型增生,细胞大小不一,核质比例增大。细胞核不规则堆积,呈“风吹倒”样改变,有丝分裂活跃,出现成簇的有丝分裂相,奇异核或多核。表层内有少数空化细胞,钉脚下伸增宽,真皮毛细血管扩张和淋巴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阴部鲍恩样丘疹病多见于女性外阴及阴唇,男性龟头及阴茎,病灶常为多发性微突出于皮肤的小丘疹,呈棕红色到紫色,有少许鳞屑,严重者融合成斑片状,有些皮损表面似天鹅绒状或疣状,无溃烂。女性外阴及肛周有粉红色或棕红色小丘疹或如疣状,直径0.2~1.0cm,平均4mm。常与尖锐湿疣共存,病变范围小,无溃疡、结痂,不浸润皮下组织,部分病例可在3个月~1年内自然好转或消退。亦有文献报道可恶变。
并发症
外阴、阴道合并其他细菌感染。
实验室检查
免疫学检测;人乳头瘤病毒的聚合酶链反应、单纯疱疹病毒的聚合酶链反应等检测。
其他辅助检查
阴道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所见可以明确诊断。
治疗
由于本病在生物学上属良性病变,治疗一般为保守治疗,应避免过分治疗,无需行根治性手术,在治疗病变的同时,尽量保持外阴的外观及功能。 1.如皮损面积大,数目少,可采用手术切除方法。 2.在活检排除外阴浸润癌的情况下,可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效果较好。 3.液氮冷冻。 4.局部用药,5-Fu软膏外用,3周为1个疗程,有些皮损会红肿、糜烂,停药后症状消失,皮损消退。 5.Wigbels等报道免疫抑制剂咪喹莫特乳剂在治疗鲍文样丘疹病上是安全、有效而实用的治疗方法。 上述几种方法也可同时治疗鲍文样丘疹病,如手术切除与激光治疗同时使用、...[详细]
预后
一般为良性病变、可复发,但有2.6%的恶变率。
预防
增强体质、洁身自好,预防生殖道病毒感染、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并做好随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