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成人中常引起轻型上呼吸道感染,而5岁以下儿童主要为下呼吸道感染,且发病率最高。
病因
副流感病毒是副粘病毒属,呈球形,直径125~250nm,有包膜,单股RNA,有4个型,4型又分为A、B两个亚型,在原代猴肾细胞或原代人胚肾细胞中均可分离到本病毒。由于本病毒从日本仙台一儿童死者分离,又称仙台病毒。
发病机制
呼吸道病毒侵入人的呼吸道表面的纤毛上皮细胞后,在其内复制和扩散并直接引起受染细胞损伤,造成局部病变或产生全身毒血症状。某些病毒感染的组织损伤可能由机体免疫反应所介导,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对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的直接破坏最轻,但能引起婴幼儿严重呼吸道疾病;最易罹患的年龄正是母传抗体水平最高的阶段;接种疫苗后反而使自然感染者的病情加重等均提示其发病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理改变有鼻、咽、喉黏膜充血、水肿、渗出与单核细胞浸润,部分细胞可发生变性、坏死、脱落。上皮细胞胞质或胞核内可见包涵体。病变程度与病毒种类、型别和感染部位有关。轻者数天后上皮细胞可再生而恢复正常。如病变累及细支气管,可发生上...[详细]
临床表现
潜伏期3~6天。 1.原发感染 起病较急,大多有发热、流涕、咽痛,1、2型以哮吼为特征,有犬吠样痉挛性咳嗽,声嘶及程度不等的呼吸困难,有的并发吸气性喘鸣,体征可见胸壁凹陷,X线见声门下狭窄的特征性“尖塔影(steeple sign)”,可危及生命。3型在1岁婴儿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1~3岁为哮吼,年长儿为支气管炎,病初常有约4天发热。小儿有下呼吸道病变的约30%。在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小儿,该型发生率很高,可形成巨细胞肺炎(giant cell pneumonia)。4型属轻型感冒或无症状,不发热,通常不求医。副流行性感冒可诱发哮喘和使哮喘加重,也有并发腮腺炎、中耳炎的可能。...[详细]
并发症
并发肺炎。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血沉正常。
其他辅助检查
鼻咽拭子病毒分离,一般摄片检查见声门下狭窄的特征性“尖塔影(steeple sign)”。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确诊须靠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 1.病毒分离 早期作咽拭子分离病毒,以原代猴肾细胞或原代人胚肾细胞分离阳性率高,通常培养10天(再感染者需15~20天,4型病毒生长慢,需20天或以上),用豚鼠红细胞吸附抑制试验证明病毒存在。 2.血清学检查 取病初及病后3~4周双份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或中和试验测抗体效价,若4倍升高有诊断意义。
治疗
轻症多饮水,注意休息;重症应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呼吸困难者给吸氧,有哮喘者给克仑特罗(氨哮素)气雾剂吸入或给皮质激素治疗,有喉梗死者考虑气管切开。并可试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滴鼻或超声雾化吸入,也可用干扰素抗病毒。
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
预防
注意避免污染物及与患者接触,注意房间消毒及空气流通。多价及单价灭活疫苗能产生血清抗体,减毒活疫苗喷雾免疫效果正在观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