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0世纪50年代初在应用组织培养分离肠道病毒过程中,从健康人肠道内分离出一些毒株,对实验动物无致病性,仅在组织培养中产生细胞病变,称为致肠细胞病变人孤儿病毒(enterocytopathic human orphan virus, ECHO virus)简称埃可病毒。
病因
埃可病毒属于微小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一个亚类,形态结构和理化特性与脊髓灰质炎和柯萨奇病毒相似。因为1和8型抗原性相同,10型已归入呼肠孤病毒(reovirus),28型已归入鼻病毒,34型是柯萨奇A24病毒的变种,因此埃可病毒已从原来34个血清型重新分为30个血清型。各型之间存在着交叉免疫反应。有14个型的埃可病毒可凝集人O型红细胞,故可用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加以区分。现已证实并非所有埃可病毒都对动物无致病性,如有些埃可病毒能引起猴子的脊髓灰质炎,埃可9型病毒对新生小白鼠可引起感染。 虽然大多数埃可病毒可在猴肾细胞中生长,但相当一部分血清型的病毒在人组织细胞培养中生长更佳。
发病机制
与柯萨奇病毒感染基本相同,但其侵犯器官则有所侧重,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常见,呼吸道感染也多见。在世界卫生组织1967~1974年8年综合报道中,56%的致肠细胞病变人孤儿病毒感染 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脑膜炎为主),埃可4、6、9、30型病毒尤为常见,分别为81%、63%、68%与83%。在埃可1、11、13与22型病毒感染中,25%与呼吸道感染有关。
临床表现
1.无菌性脑膜炎 是最常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除埃可24、26、29和32型病毒外均可引起脑膜炎,病程一般为7~10天。以埃可4、6、9、11、16和30型病毒为最常见,既可引起散发性发病,也可引起暴发流行。埃可2~7、11、14~19、25、30、31和33型病毒曾从脑脊液或其他肠道外来源被分离出。 2.脑炎 埃可2~4、6、7、9、11、14、16、18、19和30型病毒均可引起脑炎症状类似于乙型脑炎,以6、9两型为最常见。其中2、6、9、17和19型曾从脑脊液或其他肠道外来源分离。 3.瘫痪性疾患 埃可1~4、6、7、9、11、14、16、18、19、30...[详细]
并发症
并发症可见胃肠炎、心肌炎、间质性肺炎、急性脊髓神经根炎、呼吸麻痹等。
实验室检查
1.病毒分离 大多数埃可病毒可用猴肾细胞培养分离,如加用人胚肺细胞株W1~38则效果更好。 2.血清学检查 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比急性期升高4倍有诊断价值,中和实验是最常使用的病毒鉴定方法,部分血清型如3、6、7、11~15、19~21、24、29型可用血凝抑制试验进行诊断。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病毒RNA是快速敏感的方法。
其他辅助检查
引起肺炎者,肺部透视可见异常改变。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夏秋季流行,以小儿居多,家庭中多人发病等有参考意义。有近期内在本地流行的资料在诊断上尤有价值。 2.临床特征 一些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如无菌性脑膜炎、出疹性发热等对协助诊断有价值。 3.病毒学和血清学检查 病毒分离可采用血液、脑脊液、疱疹液等接种于猴肾或人胚肺细胞。仅在患者的粪便或咽部中分离出埃可病毒时,需结合血清学检查进行判定,因健康人群的肠道内也常有此类病毒。
治疗
目前尚未有特效治疗,主要采用对症和支持疗法。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严重感染可能有效,婴幼儿腹泻也有导致脱水及酸中毒的可能,须酌情给予输液治疗。
预后
除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者外,一般预后良好,恢复完全而罕见有后遗症。
预防
同柯萨奇病毒感染,现无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