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黄热病(yellow fever)是黄热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伊蚊传播。重型患者有发热、黄疸和蛋白尿等。本病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呈地方性流行。亚洲尚无本病的报告。
病因
黄热病病毒属虫媒病毒B组披膜病毒科,病毒直径约22~38nm,呈球形,有包膜,含单股正链RNA。易被热、常用消毒剂、乙醚、去氧胆酸钠等灭活,但在血中能于4℃保存1个月,在50%甘油中于0℃下可存活数月,于-70℃或冷冻干燥条件下可保持活力数年。 最初分离的黄热病毒Asibi株通过组织培养弱化成17D株,用以制备减毒活疫苗,预防效果良好。
发病机制
病毒侵入人体后,迅速进入局部淋巴结,并在其中不断繁殖,3~4天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继之,病毒侵入肝、脾、肾、心、骨髓、淋巴等处。数日后病毒从血中消失,而淋巴结、脾、骨髓中依然存在。 黄热病的病理损害是由于病毒聚集于不同器官和组织并在其中繁殖所致,主要受损脏器为肝、肾、心,其他组织器官亦可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 肝脏病变主要在小叶中带,肝细胞混浊肿胀,胞核变大,呈多发性微小空泡性脂肪改变,凝固性坏死及嗜酸透明变性。炎症反应轻微或缺乏,无明显组织增生。严重肝脏病变可导致深度黄疸、出血及低血糖等。肾脏病变轻重不一,自肾小管上皮浊肿至肾小管坏死,特殊染色可见肾小球基底膜...[详细]
临床表现
潜伏期3~6天。多数受染者症状较轻,可仅表现为发热、头痛、轻度蛋白尿等,持续数日即恢复。重型患者只发生在约15%的病例。病程经过可分为4期。 1.感染期 急起高热伴有寒战、剧烈头痛及全身痛,明显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患者烦躁不安,结膜充血,面、颈潮红。心率与发热平行,以后转为相对心搏徐缓。本期持续约3天,此时病毒在血中达高滴度,成为蚊虫感染的来源。期末可有轻度黄疸、蛋白尿。 2.缓解期 发热部分或完全消退,症状缓解,持续数小时至24h。 3.中毒期 发热与症状复现,且更加重。此期毒血症消退,出现肝、肾、心血管功能损害以及出血症状。血...[详细]
并发症
严重病例如出血、休克、DIC、尿毒症、心力衰竭等。
实验室检查
1.一般常规和生化检查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增多,但在本病早期中性粒细胞数常减少。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减少。血清胆红素、ALT和AST升高,死亡病例更为明显。有黄疸的病例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尿蛋白增多、血清尿素氮及肌酐升高。 2.病毒分离 取病初3~4天内血标本接种小白鼠脑内或细胞培养可分离出病毒并用血清学方法进行鉴定。 3.血清学检查 可作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或中和试验检测特异性抗体,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4倍以上增高可以诊断本病。目前多采用抗体捕捉酶免疫试验检测黄热病病毒IgM抗体,在感染后一周即呈阳性,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亦可用抗原捕捉试验检测...[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见PR及QT间期延长及ST-T波异常。
诊断
在流行区,首例患者的诊断很重要,凡来自疫区或近期(3~15天)去过疫区的旅行者,出现发热、黄疸等症状时均应考虑黄热病的可能及早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重型病例的诊断一般较易,可根据流行病史、发热、黄疸、颜面充血、相对缓脉,大量黑色呕吐物及蛋白尿等做出诊断。轻型和隐性感染,单靠临床很难作出诊断。实验室检查为本病特别是轻型病例确诊必需的根据。
治疗
至今尚无特效疗法。 1.一般治疗 为防止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包括轻型患者均应卧床休息至完全恢复,以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有顽固性呕吐时禁食、予静脉内补液并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对症处理 高热予乙醇擦浴或其他物理降温,必要时予小量解热镇痛剂,忌用阿司匹林或吲哚美辛等以防引起出血。频繁呕吐可口服或肌注甲氧氯普胺5~10mg。有严重出血征象时应迅速补充鲜血或血浆及凝血因子。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有心、肾受累者,及时作相应处理。
预后
轻症患者一般顺利恢复,不留后遗症。重症患者的病死率随每次流行而异,受种族、年龄、其他乙组虫媒病毒引起的免疫状态等多因素影响,可达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