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鹦鹉热(鸟疫)是人类、鸟类及一些哺乳动物均易感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衣原体病,人类感染主要是由排菌鸟及其污染物引起的,故是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病。通常表现为高热、恶寒、头痛、肌痛、咳嗽和肺部浸润性病变等特征。一般症状颇似感冒,但多数患者都出现肺炎。
病因
衣原体隶属于衣原体目(Chlamydiales)衣原体科(Chlamydiaceae)的衣原体属(Chlamydia),共有4种: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衣原体、沙眼衣原体及牛羊衣原体(C.pecorum),后者未发现对人类有致病。它们是能通过除菌滤器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在无活细胞培养基上不能增殖,而是以真核细胞获取热能。具有细胞壁和膜以及自身独立的酶系。在宿主机体的上皮细胞内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并有其独特的发育周期。在易感的细胞质内形成包涵体。嗜碱性染料及革兰染色阴性。对人类致病的三种衣原体外膜主蛋白基因的同源性:鹦鹉热衣原体与肺炎衣原体之间为71%;它们与沙眼衣原体之间为68%。而各种间染色体的D...[详细]
发病机制
病原体经上呼吸道侵入后,在局部单核巨噬细胞中繁殖,通过血行散布至肺等器官。病变常见于肺部,也累及网状内皮系统。肺部病变主要是小叶性及间质性肺炎,从肺门至周边,以下肺为显。肺泡有炎症细胞浸润和渗出,肺泡腔可充满液体,偶见出血及大量纤维蛋白渗出。肺泡壁和肺间质组织明显增厚,出现水肿及坏死。肝脏有炎症及小灶性坏死,脾可肿大。胸膜、心、肾、神经系统及消化道可出现病变。在肺巨噬细胞、心包和心肌、肝星形细胞内均可见到嗜碱性包涵体。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5~21天,短者3天,长者45天。 2.症状 起病急骤,突然高热达39~40℃,可伴有恶寒战栗。有剧烈而弥漫性的头痛,可持续7~10天。常大汗不止并有恶心呕吐。有肌痛、咽痛及胸痛等。肌痛累及全身,尤其是躯干和四肢,严重时甚至难以独立。多数患者都有呼吸道症状,咳嗽多发生在第3~6病日,以干咳为主,肺炎发生率高达85%~90%。病情发展时可出现发绀、烦躁、谵妄、昏迷等。偶有鼻出血或斑疹,伴有缓脉。 3.体征 疲惫憔悴,咽部充血,肺部呼吸音减弱或有少量湿啰音,重者有肺实变征。胸部X线摄片可见支气管炎型的肺浸润灶,以下叶为多。或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有时可见粟粒样...[详细]
并发症
严重患者可并发肺炎、心肌炎、心内膜炎、肺水肿等。
实验室检查
末梢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有增减,淋巴细胞始终正常,嗜酸细胞减少,多数患者呈核左移或出现中毒颗粒,血沉加快。 急性期患者血、痰、鼻咽分泌物或活检标本中分离病原体,阳性率通常仅11%~17%,且有实验室感染的可能,故少用于诊断。 取发病2周内及恢复期(6周后)的血清做补体结合试验,效价4倍以上增长即可确诊,若效价在1∶16以上也有诊断意义。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特异抗体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必要时对接触过的可疑鸟类作病理及病原学检查,以确诊传染源及患者被感染的过程。
其他辅助检查
胸部X线摄片可见支气管炎型的肺浸润灶,以下叶为多。或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有时可见粟粒样实变灶。
诊断
对暴发流行时的诊断,一般并无困难。在多发特定职业人群中,根据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接触史等,也不难诊断。根据病原学血清学的阳性结果,即可作出确诊。但在散发病例中误诊率高达80%~100%。
治疗
四环素0.5g,4次/d口服;或多西环素100mg,2次/d口服,10~14天为1疗程。一般服药48h后,绝大多数患者均可退热,但必须继续服用至少3~7天,为防止复发可继续服药至21天。若不能口服时,可用四环素0.5g加入葡萄糖液200ml中静脉滴注。也可用青霉素G,每日200万U,肌注或静滴。 对症疗法亦应重视,进食困难者给予补液。呼吸窘迫者应给吸氧或作机械呼吸。
预后
多数患者退热后经1~3周即可恢复。若3个月内又出现症状即为复发,复发率约为21%。再感染次数不等,或有2~5次之多,但也有8~12年的带菌过程中反复发病的。抗生素应用前的病死率为20%~40%,今已降至2%以下。并发症今虽已不多见,但如心肌炎、肝炎、脓胸、栓塞性静脉炎等仍需注意。
预防
对禽类养殖场、鸟类市场及运输过程实行严格的检疫。对被感染的场所和房舍应消毒处理和检疫监督。在鸟类密集装运前后,可在饲料中掺拌四环素以加强预防。必要时必须采取检疫和隔离观察措施。 从本病的复发和再感染看,似无持久而充分的免疫力。接种疫苗的效果仍不理想,对易感人群尚少有力的防护手段,故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尤显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