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立克次体痘(rickettsial pox)是由小株立克次体(Rickettsia akari)所致的水痘样自限性感染病。传播媒介主要为革螨(gamasides)中的血红异皮螨(Alloder-manyssus sanguineus)。临床上以发热、头痛、背痛和全身性丘疹、水疱为特征。主要流行于美国和前苏联地区。近年来我国也有发现。
病因
小株立克次体属于斑点热立克次体群,其形态与其他斑点热立克次体相同,培养特性亦颇相似。此种病原体能使雄豚鼠产生睾丸鞘膜炎致阴囊红肿。小株立克次体有特异的颗粒性补体结合原。其可溶性抗原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抗体有部分交叉反应。
发病机制
本病由血红异皮螨叮咬后,病菌侵入人体,先在局部淋巴结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繁殖,然后形成小蛛立克次体血症,造成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损害。
临床表现
潜伏期10~21天。人被叮咬后,叮咬部位无痛也不被注意,1周后至10天患处出现炎症反应,由于局部细胞水肿、增大、变硬而形成1~1.5cm的红斑,随后局部皮肤逐步分离形成水疱,最后坏死变成溃疡。溃疡基底部通常为黑色,边缘绕以红斑。再经3~7天,患者突然起病,发热伴有畏寒、寒战、大汗淋漓、头痛、食欲缺乏和畏光。体温38~40℃,通常持续一周。患者在发热期间有头痛、倦怠、肌肉疼痛,然后体温渐退。热程第2~4天,躯干、四肢以至黏膜有稀疏、散在的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和腹部,罕见于手掌和足底。由斑丘疹而变成疱疹。水疱比较硬实,周围有红晕,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脱落后不留瘢痕。皮疹约持续1周,不侵犯内脏。
并发症
无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取痘疱浆液涂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可作出快速诊断。外-斐反应为阴性。白细胞计数常常减少。
其他辅助检查
病理改变的认识还只限于皮肤,因为它不是致死性的感染。焦痂(螨叮咬处)组织学检查可见剧烈炎症和坏死。其他改变与RMSF相似,如血栓形成、毛细管坏死、水肿、单核细胞性管周浸润等。
诊断
临床表现与水痘相似。立克次体的水疱发生在丘疹之上,整批同时发生而不像水痘此起彼伏,数量较水痘少,发疹前在螨咬处有初疮。发病可见任何年龄。根据这些特点可与水痘区别而作出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可做补体结合试验,但须注意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抗原有一定的交叉反应。也可用豚鼠或小家鼠分离病毒。取痘疱浆液涂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可作出快速诊断。
治疗
本病为良性自限性经过,即使不用药物,预后也很好。药物治疗可参照其他立克次体病。四环素、多西环素可缩短热程并促进痊愈。痊愈后无复发。
预后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
预防
立克次体痘是涉及住宅有害动物(鼠类)的兽疫,控制贮主须灭鼠,并对螨孳生处墙壁施加残留性杀螨剂(residual acaricides),控制螨群。尚无疫苗可用。预防以灭鼠灭螨为主,注意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