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是由各种沙门菌(Salmonellae)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菌常统称为伤寒沙门菌,虽然亦属于沙门菌属,但由于传统习惯及伤寒、副伤寒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故已作另题介绍。因此,其他沙门菌感染是指由非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沙门菌病(non-typhoidal salmonellosis)。本病的主要传染方式是通过进食被沙门菌污染的肉类食品、蛋制品和乳制品等而引起发病。由于致病菌及机体反应性的差异,其临床表现较复杂,可分为胃肠炎型、伤寒型、败血症型和局部化脓感染型。此外,还可表现为泌尿系感染和无症状感染等。
病因
沙门菌隶属于肠杆菌科沙门菌属,自1885年由Salmon和Smith于猪霍乱流行时分离出猪霍乱沙门菌以来,至今已发现2000多个血清型。根据其生化特性,可分为1,2,3a,3b,4,和5六个亚属。每个亚属按菌体抗原(O)与鞭毛抗原(H)结构特点分为各种血清型。大多数对人体具有致病性的沙门菌属于第一亚属,如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paratyphi)、猪霍乱沙门菌(Salmonella cholerasuis)、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病牛...[详细]
发病机制
沙门菌经口进入人体,在肠道中繁殖可引起黏膜炎症,临床表现为胃肠炎症状。一些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显示,沙门菌并不产生肠毒素。吞入大量死菌不引起发病,提示沙门菌感染皆由活菌所致。病原菌在肠道中繁殖,产生局部炎症,使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炎症渗出,严重者可引起出血、糜烂和溃疡。当沙门菌到达黏膜下固有层时,若其固有层防御系统功能相对不健全,则沙门菌可进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并可形成局部感染病灶。沙门菌进入人体后产生的后果,取决于细菌的种类、数量、毒力的强度和宿主的免疫状态。各种沙门菌都可能引起无症状感染、急性胃肠炎、菌血症或败血症、局部化脓性感染病灶、类似伤寒等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然而,某些沙门菌有表现为...[详细]
临床表现
潜伏期的长短与感染沙门菌的数量、菌株致病力强弱及临床类型有关。食入被沙门菌污染的食物后,常于8~48h发生胃肠炎症状。若感染的菌量较大,可在12h内发病。小量感染因病原体繁殖需要较长时间,潜伏期可为48h左右。败血症与伤寒型的潜伏期较长,约为1~2周。 1.胃肠炎型 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亦称为沙门菌食物中毒,约占沙门菌病的70%。潜伏期为6~48h,最短2h,最长可达3天。急性起病,开始时有恶心、呕吐,继而迅速出现腹绞痛与腹泻。起初多为稀烂大便,随后大便常呈黄色水样,每次量较多,很少或没有粪质。偶可呈黏液性或脓血性粪便。大便每天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8~40℃,可伴...[详细]
并发症
鼠伤寒沙门菌可致多处肠外感染如骨髓炎、脑膜炎等。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外周血液白细胞数多在正常范围,亦有增高或降低者。当发生局部化脓性感染时,血液白细胞数多升高;而酷似伤寒型者则常降低。 2.细菌培养 胃肠炎型可从呕吐物、粪便、可疑食物中培养、分离出病原菌。其中,以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病牛沙门菌和鸭沙门菌感染较为常见。有研究表明,直肠拭子培养的阳性率较高。伤寒型、败血症型可从血液中培养、分离得病原体。一些病例可从局部化脓性病灶或分泌物中培养、分离出病原菌。对急性胃肠炎患者,可将其粪便标本同时接种于强选择性SS琼脂培养基和弱选择性麦康凯培养基上,置37℃过夜后再挑取不发酵乳糖的可疑菌落,接种于三糖铁培养基上培养,并作血清...[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如关节积液中可测得病原菌。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患者常由于发病前进食可疑污染食物史,同食者在短期内集体发病。食物往往是未煮熟的家畜(猪、牛、羊)或家禽(鸡、鹅、鸭)的肉和蛋,或受此类食物污染的其他食物。 2.临床表现 进食可疑食物后1~2h内,突然发生急性胃肠炎症状。先发生腹痛、恶心、呕吐,继而出现腹泻,常伴畏寒或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大便起初呈稀烂便,腹泻几次后大便变成黄色水样,臭味浓,每次量多,较少带脓血。此外,沙门菌感染亦可表现为酷似伤寒、败血症或局部化脓性感染。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外周血液白细胞数多在正常范围,亦有增高或降低者。当发生局部化脓性感染时,血液白细胞数多...[详细]
治疗
1.一般治疗 患者需卧床休息,多饮水(清开水、淡茶水或淡盐水),饮食以流质为主,恶心、呕吐明显的患者亦可短期禁食,恢复后逐渐改为普通饮食。 2.对症治疗 对呕吐、腹痛明显者,可给予口服10%颠茄酊、丙胺太林,必要时可皮下注射山莨菪碱或阿托品。对剧烈呕吐或腹泻频繁者,应静脉滴注适量的5%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有酸中毒时,应酌情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注射液或11.2%乳酸钠注射液。因脱水严重而致休克者,应积极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积极作抗休克治疗。 3.病原治疗 对无并发症的胃肠炎型患者,一般认为无须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因...[详细]
预后
本病的预后取决于临床类型、患者的一般状况及菌种。胃肠炎型的预后一般良好,病死率很少超过1%,平均为0.3%左右。死亡病例多发生于婴儿、老人和有严重慢性病者。严重全身感染病例的病死率较高。猪霍乱沙门菌败血症的病死率可高达20%。沙门菌性脑膜炎,特别是婴幼儿,病死率亦较高。由猪霍乱沙门菌引起的心内膜炎预后不良。
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及加强肉类、蛋类食物管理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加强对群众的饮食卫生宣教,加强对炊事员、食堂与饮食店管理人员的卫生教育,提高其卫生知识。不进食患病家畜、家禽的肉类及内脏。所有肉类、动物的内脏和蛋类均必须经充分煮熟后才可食用。搞好食堂、饮食店的卫生,所有炊具、食具必须经常清洗、消毒,生熟食物要分开容器,制作时要分刀、分板。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对牲畜的屠宰过程要遵守卫生操作,应避免肠道细菌污染肉类,对肉类要进行卫生检查,合格者才可供市场销售。当动物患病死亡时,禁止进行屠宰、销售和食用。对屠宰场、肉类市场、肉类和蛋乳制品加工、运输、贮存过程要注意清洁、消毒。扑灭鼠类、苍蝇、蟑螂等,以防食物被...[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