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科室: 急诊科
- 别名: 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 嗜盐菌食物中毒 Halobacterium salinarium food poisoning
- 症状: 暂无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 相关疾病: 暂无
概述
是由副溶血性弧菌所致。临床以急性起病,腹痛、吐泻、发热等特征。重症型常出现失水、休克症状。于1950年10月从日本大阪市发生的一起咸沙丁鱼食物中毒的患者肠道排泄物和食物中首次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随后1955年在日本新潟因食用近海鱼类乌贼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有2万居民得病。在日本,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约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70%~80%。1958年上海市防疫站也从烤鸭所致食物中毒的患者中分离出此菌。以后在我国、日本、印度、美国等许多国家均陆续报道有本病的发生。
病因
副溶血性弧菌系弧菌科弧菌属,革兰染色阴性的荚膜杆菌,为多形态的球杆菌及稍弯曲弧菌,大小不一,一般长度为0.7~1.0μm。菌体一端有单根鞭毛,运动活泼。嗜盐生长,最适宜的培养基为含盐2%~4%。最适宜的温度为37℃,pH7.4~8.5。菌落形态常因培养条件而异。在SS培养基或血琼脂培养基上大多呈卵圆形,在食盐蛋白胨琼脂上则为球杆菌。其致病因子为该菌产生的耐热溶血素(TDH)和不耐热溶血素(TRH)。TDH的分子量为42×103,100℃ 10min不能灭活。人、猴、狗、鼠的红细胞对TDH敏感。曾经从腹泻患者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在Wagatsuma琼脂上出现“神奈川现象”阳性,故认为发病可能与耐热...[详细]
发病机制
副溶血性弧菌对人的致病性已经清楚,但本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资料表明,摄入一定数量活菌(105~107),可使人致病,细菌能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尸体解剖中发现肠道内有病理性损害,说明细菌直接侵袭具重要的作用。现证实TDH和TRH除均有溶血活性外,还含有肠毒素作用,均可致肠襻肿胀,充血和肠液潴留,而引起腹泻。副溶血性弧菌的致腹泻机制认为与弧菌脂多糖肠毒素成分有密切关系,类似霍乱弧菌的不耐热毒素(CT),可通过cAMP和cGMP的介导而引起分泌性腹泻。此外耐热溶血素有特异性心脏毒作用,可引起鼠、豚鼠心肌细胞发生病变,可引起人体心房颤动,期前收缩。病理变化为急性小肠炎,以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上部...[详细]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6~20h,最短1~3h,最长可达96h。起病急骤,先以畏寒、发热、全身不适、腹部不适开始,随之出现上腹部、脐周阵发性绞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和腹泻。大便每天数次至20余次不等,大便以黄色水样便较多,少数为血水样便,极少数呈现脓血便,但很少有里急后重感。严重腹泻可导致脱水,循环衰竭,伴声音嘶哑和肌肉痉挛,甚至出现神志意识障碍。儿童患者多以高热起病,体温多在38~40℃,中毒症状显著,肠道症状较成人轻。本病病程3~5天,除个别老弱患者可引起死亡外,一般预后良好。国外报道,本病临床表现除典型胃肠炎型外,尚有痢疾型、中毒性休克型,慢性肠炎型。
并发症
严重腹泻可导致脱水,循环衰竭,伴声音嘶哑和肌肉痉挛,甚至出现神志意识障碍。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发病初期,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在(10~20)×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80%以上。 2.粪便镜检 可见红细胞、白细胞,部分患者可见巨噬细胞。 3.细菌培养 发病1~2天,粪便培养阳性率高,2天后阳性率减低。可疑食物,如海产品、腌渍品等细菌培养,有时亦能分离出细菌。目前用VITEK-AMS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进行腹泻患者粪便细菌分析鉴定,可准确迅速诊断。 4.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副溶血性弧菌DNA该技术简便、快速、特异、灵敏度高。 5.血清凝集试验 患病初期血清凝集效价较高,此后大多很快转为阴性。如效价达到1∶80~1∶160,...[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食海制品史、集体发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腹部压痛、血压下降以及水样或血水样便、脓血黏液便等,可作出初步诊断,如从可疑食品、粪便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即可确诊。
治疗
1.一般治疗及对症疗法 饮食以清淡为宜,视病情输入适量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对轻度和中度脱水者亦可采用口服补盐液(ORS),轻度脱水者ORS按50ml/kg体重,中度脱水者ORS 100ml/kg体重,4h内服完。重度脱水者最好先静脉快速补液,待病情好转后再改为口服补液。腹痛时给解痉止痛剂,如阿托品、山莨菪碱。血压下降时,除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外,尚可加用多巴胺、间羟胺等升压药。大量便血可酌情输血。 2.抗菌药物治疗 本病一般自限性,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可以明显缩短病程和排菌时间。对病情较重而伴有高热或黏液血便,可选用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抗生素。也可根据药...[详细]
预后
除个别老肠患者可引起死亡外,一般预后良好。
预防
关键在于加强卫生宣传,提高人们的卫生素质。①加强海产品卫生处理。对海产品清洗、盐渍、冷藏、运输应严格按卫生规定管理。②防止生熟食物交叉污染,不生吃海产品。做到生菜和熟菜分开,防止交叉感染。对海产品要煮熟炒透。贮存的食品在进食前要重新煮透。不吃生成蟛蜞、生梭子蟹、咸烤虾等,如生吃,一定要用醋泡5min,杀死病原菌。③控制食品中细菌生长。通常食品应放在凉爽通风处,或保存在冰箱内。隔餐的剩菜,食前应充分加热。不宜在室温下放置过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