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是土拉弗杆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所致人兽共染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1907年Martin在美国发现患者,1911年由McCoy和Chapin在加利福尼亚州土拉县(Tular county)的黄鼠(Citellus beecheyi)中首次分离到病原体。1921年Francis命名为土拉菌病(tularemia),1925年大原在日本亦发现本病,称“大原病”,1928年前苏联发现患者。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区也有分布。本病通常在兔形目和啮齿目中流行,人类多是通过接触或节肢动物为媒介而被感染。全身各部位呈现局灶性化脓和肉芽肿炎性反应为其主要特征。临床表...[详细]
病因
本病的病原体为革兰染色阴性的球杆菌,大小为(0.2~0.7)μm×0.2μm,无动力,且不形成芽孢,嗜氧。在含有葡萄糖-胱氨酸-血琼脂培养基生长良好。本菌在水中存活能力强,可在13~17℃的自来水或井水中存活3个月,4℃水中存活5个月以上,可耐受-30℃低温。可在冻肉中存活3个月,咸肉中也能存活1个月。日光直射30min、56℃加热30min、60℃加热10~20min均可达到物理灭菌效果。本菌对消毒剂敏感,0.1%升汞水或1%煤酚皂溶液30s均可杀菌。0.1%三甲酚溶液2min则可杀死脾组织中的细菌。根据菌株对家兔的毒力和能否分解甘油而将全世界已知菌株区分为三个地理变种:其中以能分解甘油的美...[详细]
发病机制
病原体经由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后,多数患者可在局部引起原发的溃疡病灶。细菌首先顺淋巴管达到局部淋巴结,引起炎性反应,以致淋巴结肿大。一部分细菌被吞噬细胞消灭,其他细菌则侵入血循环,继而引起菌血症。细菌随血液循环散布至各器官,引致心、肝、肺、脾、肾等脏器出现一系列病变。受侵害的局部皮肤形成溃疡,扩及深部组织则发生干酪坏死。溃疡周围通常集聚有多形核白细胞及上皮样细胞,用荧光抗体染色法可在单核细胞、大吞噬细胞及多形核白细胞内检出细菌。与溃疡相联通的深部和浅部淋巴结多被侵犯而呈局灶性坏死和化脓,但不发生腺周炎。肺部病变可见肺叶的实质性损害与胸膜下坏死灶的融合,并可发生脓肿。肝、脾、肾上腺可能肿大。咽喉、...[详细]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通常为1周,短者仅数小时,长者2~3周。 2.症状和体征 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达39~40℃,全身乏力,畏寒,头痛,背痛,全身肌痛。继而病情发展,出现谵妄、昏睡、烦躁不安等急性全身中毒症状。患者体温升高持续2~5天,随之缓解1~3天,徐缓下降。细菌侵入部位的局部淋巴结首先有痛感,2天内皮肤呈现原发性病灶,多发于手或手指。开始呈红丘疹,继而发生脓疱,破溃后,形成中心性坏死,逐渐变成边缘较硬的溃疡。肿大的局部淋巴结,亦可破溃。病程一般持续3~4周,恢复缓慢,约需2~3个月或更长。本病临床特征通常分下述6型: (1)溃疡腺型:此型最常见,约占50%~80%,...[详细]
并发症
伤寒型或中毒型可并发脑膜炎、骨髓炎、心包炎、心内膜炎、腹膜炎。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起病初期白细胞增多(10~12)×109/L,呈中粒性细胞增多。病程后期白细胞减少,而淋巴与单核细胞比例上升,有杆状核中性粒细胞。 2.细菌培养 将局部溃疡分泌物、肿大淋巴结、痰、胃洗液或急性期血液等标本,培养于葡萄糖-胱氨酸-血液琼脂培养基上,经48h后可分离出病原菌。 3.动物接种 将上述标本接种于小白鼠或豚鼠皮下或腹腔,一般于1周内死亡。病理解剖可发现肝、脾中有肉芽肿病变,可从脾中分离出病原菌。 4.血清学试验 检测特异抗体,方法有:①血清凝集试验:在病程第2周开始出现抗体阳性,1~2月后滴度达高峰,最高可达1∶1280,抗体可持续数...[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肺型X线示支气管肺炎。
诊断
在本病多发地区,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似不难作出诊断,病原学和血清学等实验室检查尤有确诊价值。
治疗
1.抗菌治疗 (1)链霉素:为适于临床各型治疗的首选药物,其抑菌浓度低于0.4g/L,成人1g/d,分2次肌内注射,共10~14天。治疗后24~48h,淋巴结和皮肤溃疡中即不见细菌,但局部淋巴结肿大仍需数周后消失。凡临床上疑似患者均应及早使用链霉素,这有利于防止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 (2)庆大霉素:是适宜的替代药物,剂量为5mg/(kg·d),它有与链霉素同样的疗效。 (3)四环素:亦有效,2g/d,分4次口服,连用14天。对重症可用四环素注射液,开始2~3天内剂量为30~50mg/(kg·d),以后可减少至15~20mg。亦可选用米诺环素(二甲胺四环素)等...[详细]
预后
病程3~4周后,约需2个月或更长的恢复期。可获持久免疫力。眼腺型可致失明,咽腺型可因气管梗阻致死,伤寒型自然病死率高达30%。
预防
1.接种减毒活疫苗是有效的个人预防措施,接种一次,其保护免疫作用可长达5年。 2.加强对狩猎活动的防疫要求和对可能遭受污染的环境和物体的卫生检疫监督。 3.在与传染源接触的职业人群中开展经常性的卫生宣传教育,重视对水源、食品、肉类、毛皮生产和加工作业的卫生管理。 4.防止被蜱、虻等吸血节肢动物叮咬和啮齿类动物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