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
病因
链球菌按其所含多糖类抗原的不同,分为A~V(无I、J)20个群,引起猩红热的病原是A群溶血性链球菌。细菌呈球型,排列成链状,直径0.6~1.0μm,革兰染色阳性,有荚膜,不运动,不形成芽孢,过氧化氢酶阴性。在血液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并产生完全(β型)溶血。A群链球菌可依其表面抗原M的不同,分为90多种血清型。细菌的致病与细菌的荚膜、M蛋白和产生的红疹毒素及一些酶有关,细菌的脂壁酸和M蛋白使得细菌黏附于组织,荚膜中的透明质酸和M蛋白使细菌具有抗吞噬作用;不同型的A群链球菌,能产生红疹毒素者即可引起猩红热,红疹毒素能引起发热和猩红热皮疹,红疹毒素有五种血清型,不同型之间无交叉免疫;细菌产生的链激酶及...[详细]
发病机制
细菌进入人体后,主要产生3种病变。 1.感染性病变 细菌自呼吸道侵入并黏附于咽峡部,并引起炎症,使咽部和扁桃体红肿,产生浆液性纤维蛋白性渗出物,有时可有溃疡形成。细菌由局部经淋巴间隙进入附近组织,引起扁桃体周围脓肿、鼻窦炎(nasosinusitis)、中耳炎、乳突炎、颈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少数重症患者可出现败血症和迁徙性化脓病灶。 2.中毒性病变 链球菌产生的红疹毒素经咽部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后,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头晕、头痛、食欲缺乏、纳差等;红疹毒素可使皮肤血管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生,白细胞浸润,以毛囊周围最为明显,形成典型的猩红热样皮疹。最终表皮死亡脱落;...[详细]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2~12天,多数为2~5天。起病多急骤,以发热、咽峡炎和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 1.发热 85%~97%患者有发热,多为持续性,可高可低,近年来发热轻而短者增多。伴有头痛、食欲缺乏和全身不适等。脉搏增速,常超过体温增高的比例,小儿尤甚。热度的高低与持续时间与皮疹的轻重和变化一致,一般发热持续1周。 2.咽峡炎 98%患者有咽峡炎,咽部初感干燥,继而疼痛,吞咽时加重。80%左右的患者有扁桃体肿大,可有灰白色或黄白色点片状脓性渗出物,易于抹去。 3.皮疹 一般在皮疹出现前,先可见有黏膜内疹,表现在软腭黏膜充血,轻度肿胀的基础上,有小米粒状红疹或出血点。皮疹...[详细]
并发症
主要为变态反应所致。多发生于病程的2~3周,发生率3%~20%。常表现有以下3种: 1.风湿病 如风湿性关节炎,大小关节均可累及,为游走性,可有红肿,关节腔可积浆液性渗出液;一部分人可发生风湿性心肌炎、心内膜炎及心包炎,急性期后可出现瓣膜损害。发病与免疫反应有关,但与M蛋白抗体无关。 2.急性肾小球肾炎 其发生与A群链球菌的型别有关1,4,12,18和25型,特别是12型感染后易发生肾炎,而被称为“致肾炎型”。疾病多持续1月左右,大部分可完全恢复,少数可迁延成慢性肾炎。 3.关节炎 可出现于发热开始后的2~3周,主要表现为大关节肿痛。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10~20)×109/L或更高,中性粒细胞可达0.75以上,胞浆中可见中毒颗粒。 2.尿液 一般可有少量蛋白,多为一过性。并发肾炎时,蛋白增加,并出现红、白细胞和管型。 3.分泌物培养和涂片 咽分泌物和伤口分泌物培养可有乙链菌生长。用免疫荧光法检查咽拭子涂片可发现乙链菌。
其他辅助检查
应做X线、心电图等检查。
诊断
与猩红热或咽峡炎患者有接触史者,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咽峡炎,典型的皮疹,疹消退后1周左右脱屑,有助于猩红热的诊断。实验室检查可见50%~80%的患者白细胞数增高,多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胞质内可见中毒颗粒。出疹后嗜酸性粒细胞可有增多,可占5%~10%。咽拭子、伤口或产道附近脓液培养可获得A群β溶血性链球菌。免疫荧光法检测咽拭等涂片可快速诊断。
治疗
1.一般治疗 呼吸道隔离7天,患者卧床,给予足够的水分和热量。 2.病原治疗 早期进行病原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首选青霉素,成人每次80万U,2~4次/d,儿童2万~4万U/kg体重,分2~4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用青霉素治疗后,80%的患者24h即可退热。平均1.1天咽拭子培养可阴转,4天咽炎消失,皮疹消退。普通型患者连用5天即可。中毒性或脓毒型者可加大剂量,成人200万~400万U/d,儿童为10万~20万U/(kg·d),静脉滴注,连续用药到热退以后3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剂量20~40mg/(kg·d),分3次或4次口服。也可用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详细]
预后
青霉素问世以来,本病预后大大改观。只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绝大多数病人很快治愈。严重并发症,脓毒败血症等极少见。并发心肌炎者亦不多,并发肾炎似与猩红热轻重无关,与风湿热的关系亦无一定规律性。中毒性猩红热虽少,但可危及生命,应予以注意。
预防
对猩红热、急性扁桃体炎患者在流行期间,应采取预防措施,隔离病人,禁止与其他儿童接触,一般隔离咽拭子培养连续2次乙链菌阴性为止。在托儿所,幼儿园等集体单位流行时可用药物预防。注射长效青霉素120万U 1次可使流行中止,并可防止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口服青霉素或磺胺,效果较差。咽部带乙链菌者应接受青霉素治疗7~10天。如系集体儿童,保育人员等应暂时调离工作直至咽拭子培养阴转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