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鼠咬热(rat-bit fever)原系鼠类传染病,为鼠类或其他啮齿动物咬伤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由念珠状链杆菌所致者表现不规则发热,多有关节炎和皮疹。
病因
念珠状链杆菌性鼠咬热(streptobacillary rat-bit fever)是由念珠状链杆菌引起。1925年Levaditi等从实验工作人员血中发现此菌,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认为是鼠咬热病原体,称之为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1926年由Place和Sutton等人报道在Haverhill地区由于牛奶污染而发生一次流行病的暴发,被称之为哈佛希尔热(Haverhill fever),亦称为流行性红斑性关节炎。随后不久由Parker和Hulson从患有哈佛希尔热患者的血液中分离出了这种病原菌。事实上现已弄清楚是由念珠状链杆菌所致。哈佛希尔热是...[详细]
发病机制
根据少数尸解报告,其基本病变为各脏器充血、水肿、单核细胞以及浆细胞浸润。可有溃疡性心内膜炎,肝、脾、肾梗死,间质性肺炎、心肌炎、肾炎、肾上腺炎、关节炎等。正常细胞出现退行性改变,少数被咬伤部位出现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l~7天,有长达22天者。咬伤处很易愈合,无硬结性溃疡形成,局部淋巴结亦无肿大。经1~22天潜伏期后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头痛、背痛、呕吐。热型不规则或呈间歇性,于l~3天后缓解,以后热度可再度上升,但规律性不如小螺菌鼠咬热。50%以上患者在病后第2周出现多发性游走性关节痛或关节炎,以腕、肘等关节多见。受累关节有红、肿、痛或见关节腔积液。75%的患者发热后l~8天内出现充血性皮疹,一般为斑丘疹,呈离心分布,常累及手掌足趾,亦可为麻疹样,有时有瘀点、瘀斑或融合成片,皮疹可持续l~3周,大约20%退疹后出现脱屑。急性期可并发支气管肺炎、肺脓肿形成,睾丸炎,心包炎,脾、肾梗死。最常见而严重...[详细]
并发症
念珠状链杆菌可并发心包炎、支气管肺炎、肺脓肿、睾丸炎,脾、肾梗死。
实验室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 ①白细胞计数(10~30)×109/L,核左移,中度贫血。②约25%患者出现血清梅毒抗体反应阳性。③特异性凝集试验效价在病后第10日达1∶80,最高效价在病后1~3个月达4倍以上,这种凝集抗体可长达2年以上,阳性可作为辅助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本病。荧光抗体和补体结合试验也有助诊断。 2.病原学检查 急性期血、脓液、关节腔液培养可找到病原菌,但一般常规培养不适应该菌生长,用肉汤或胰蛋白酶琼脂加入20%马或兔血清在22~37℃之间培养,如在10%二氧化碳环境中更有利于生长。小白鼠腔接种1~2周内死亡,其血中含有病原菌。 3.PCR法检测 近年来采用PC...[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关节渗出液接种于特殊培养基,可获阳性结果。
诊断
主要依靠有鼠咬伤史,有发热、皮疹、多关节炎等临床症状。有时可无鼠咬伤史。确诊有待病原菌培养或动物接种找到病原菌。
治疗
首选药物为青霉素类,念珠状链杆菌对青霉素极其敏感,剂量一般为80万~160万U/d,肌内注射,疗程1周以上。如同时合并有心内膜炎时,剂量加大到1200万~1500万U/d,静脉给药,疗程为3~4周。如对有青霉素过敏者,改用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等。
预后
未用抗生素的病死率为70%。及时应用抗生素则很少死亡。
预防
灭鼠是最重要的措施,防止被鼠或其他动物咬伤。与鼠有接触的实验工作人员应注意防护,戴手套。万一被咬伤除局部治疗外,应立即注射青霉素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