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副球孢子菌病原称巴西或南美芽生菌病,系由副球孢子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好侵犯黏膜、皮肤、肺和淋巴系统。
病因
副球孢子菌又名巴西副球孢子菌,或巴西芽生菌,培养为双相型,在37℃培养为酵母样菌落,在温室培养则为丝球状菌落。近来认为本菌的多发芽生孢子很像球孢子菌破裂后的内生孢子,故一般均称为副球孢子菌。
发病机制
本病病原菌经口、皮肤及黏膜损伤处侵入人体是本病的诱发因素。当身体抵抗力减弱而又有病原菌入侵时,不但局部发生病变,且可很快侵入淋巴和血液循环,引起内脏器官的病变。
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人,男多于女。皮肤及黏膜损伤是本病的诱发因素。当身体抵抗力减弱而又有病原菌入侵时,不但局部发生病变,且可很快侵入淋巴和血液循环,引起内脏器官的病变。口腔黏膜是常见的最先被感染的部位,其次是肺部,近位淋巴结可肿大。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将其分为皮肤黏膜型和内脏型。 1.皮肤黏膜副球孢子菌病 病原菌常由口腔黏膜或皮肤进入人体,病损开始时多在齿龈、口腔、上颚、咽喉、鼻腔、口唇和舌部。皮肤损害多由黏膜损害蔓延而来,或是来源于内脏血行播散,或由表浅淋巴结溃破引起皮肤穿破,形成溃疡。多发生于面部,以口周和鼻部常见。 初发黏膜的损害是丘疹或水疱,继而形成溃疡,表面覆盖白色渗...[详细]
并发症
可并以肺纤维化和肺气肿,严重时可破坏口、鼻、咽喉及其附近组织而发生穿孔。
实验室检查
1.直接镜检 痰、分泌物或黏膜刮取物,镜下可见芽生厚壁孢子。 2.真菌培养 阳性。 3.血清学试验 可检测抗体和抗原。
其他辅助检查
X线检查损害常位于肺的下野,多为双侧。损害可呈结节状、浸润性或条纹状。结节可以分散,也可融合。浸润可以局限,也可弥散。一般肺部病变未见有钙化现象。
诊断
1.本病为地方真菌病,病人常有流行区的居留史。 2.肺部感染者,伴有经久不愈的皮肤溃疡和淋巴结肿大,或多系统受累时需考虑本病的可能。 3.皮肤副球孢子菌病的诊断比较容易,主要是找到病原菌。
治疗
1.磺胺药 自1940年始,磺胺药便用于治疗副球孢子菌病。早期报道显示 60%以上的病人治疗成功。磺胺嘧啶的用法为每6小时给药1次,成人每天的总量为3~5g,儿童0.2g/kg。也可选磺胺甲氧嗪(长效磺胺)每12小时1次,成人每天总量为1g。治疗应至少持续3年,过早中止治疗可致治疗失败和对磺胺药耐药。复发率约为15%。治疗失败的病人中耐药率为20%~30%。病人对磺胺药的耐受性较好。少数病人有结晶尿和血尿,可通过增加水的摄入或饮用重碳酸盐水来减少这一副作用。其他不良反应还有白细胞减少、皮疹、发热、光敏反应和胃肠道反应等。 2.两性梅性B 对副球孢子菌十分有效。可用作严重病例的初...[详细]
预后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否则预后差。复发率约15%。
预防
避免进入流行区可预防本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