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等孢球虫病(isoporiasis)是由等孢子球虫寄生在人肠黏膜上皮,造成肠道黏膜损伤的一种寄生性原虫病。临床表现为腹泻、恶心、呕吐和腹部压痛等症状。寄生于人类的等孢球虫有两种:贝氏等孢球虫(lsospora belli)和纳氏等孢球虫(I.natalensis)。人体感染的等孢球虫以贝氏等孢球虫为主,纳氏等孢球虫非常罕见。
病因
贝氏等孢球虫寄生在人十二指肠末端和近端空肠上皮细胞内。患者粪便中含有卵囊,为本虫感染阶段。卵囊呈长椭圆形,大小约为(20~33)μm×(10~19)μm。一端稍窄,呈瓶颈状。囊壁内外两层光滑透明。内层薄膜状,外层较坚硬而通透性相对较低。新鲜排出的卵囊通常含有一个成孢子细胞,但有时亦可有两个。当粪便排出后,成孢子细胞一分为二并分泌囊壁,形成大小约(7~9)μm×(12~14)μm的孢子囊。每个孢子囊经两次分裂,最终形成4个子孢子和一团颗粒状残留体。子孢子细长如新月状。因此,每个成熟的卵囊含有两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又含有4个子孢子(图1)。 等孢球虫的生活史,包括裂体生殖、配子生...[详细]
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虫体侵入肠黏膜上皮并反复分裂,可导致肠黏膜损伤及糜烂,吸收功能减退。虫体代谢产物也可能具有毒性作用。活组织检查可见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破坏、黏膜绒毛萎缩,部分患者则表现为绒毛伸长并顶端变粗或局灶性纤毛低平。固有层有较多的胶原沉积,并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黏膜上皮还可发现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慢性患者肠黏膜绒毛常变短、隐窝加深;固有层除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外,还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等孢球虫感染可持续数周乃至数年,大多症状轻微。腹泻为其主要症状,大便以黏液便多见,嗜酸性粒细胞常大量存在,但中性粒细胞则罕见。腹泻一天数次,但也有报告每天达二十余次持续3~4天,周期性发作达数月之久。此外,患者常有腹部绞痛、发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少数患者有小肠吸收不良,特别是脂肪吸收不良,大便中含有粗大的脂肪颗粒。国外“志愿者”实验感染或实验室工作人员意外感染者中,症状以腹部不适、低热、腹泻多见。腹泻始于感染后1周,持续5~10天即可自愈,但大便中卵囊排出可继续10~20天。本病存在无症状带虫者,但由于大便中卵囊常被遗漏,准确的无症状带虫者数量无法确定。
并发症
并发症罕见。
实验室检查
取新鲜大便并经硫酸锌漂浮浓集后镜检可以提高卵囊检出率。等孢子球虫卵囊透明度较高,在直接涂片中很容易遗漏,此时可将显微镜光圈缩小直至涂片中其他原虫或细菌轮廓清晰。
其他辅助检查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诊断
本病确诊有赖于大便中发现等孢球虫卵囊。取新鲜大便并经硫酸锌漂浮浓集后镜检可以提高卵囊检出率。等孢子球虫卵囊透明度较高,在直接涂片中很容易遗漏,此时可将显微镜光圈缩小直至涂片中其他原虫或细菌轮廓清晰,有助鉴别。鉴别时主要依据为卵囊大小,子孢子数目,子孢子周围是否存在孢子囊等。除大便检查以外,小肠黏膜活检和肠内容物检查,也可能发现等孢子球虫发育的各期形态。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部分患者亦可获阳性结果。
治疗
等孢子球虫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虫体可自行被清除。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首选的治疗药物为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噁唑),成人患者2片/次,4次/d,连服10天后改为2片/次,2次/d,再服用3周。也有人主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噁唑)2片/次,2次/d,连服5天即可。亦可用呋喃唑酮,100mg/次,4次/d,10天为一个疗程;儿童6mg/(kg·d),分4次服,疗程同成人。乙胺嘧啶加磺胺嘧啶、伯氨喹加氯喹等均有一定疗效;但甲硝唑、四环素等似乎无效。
预后
在病原体治疗同时,应采取其他对症治疗措施。早期诊断与治疗可使绝大多数患者痊愈,死亡病例极为罕见。
预防
预防措施同其他肠道传染病。对无症状带虫者亦应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