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寄生于人的血吸虫外,自然界还有许多动物血吸虫,它们的尾蚴可侵入人皮肤,产生尾蚴皮炎。这主要包括鸟类与哺乳动物的血吸虫。国内常见的稻田皮炎大多是血吸虫尾蚴引起的,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
病因
尾蚴皮炎的病原十分相似,因为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血吸虫种类繁多,均可引起尾蚴皮炎。在我国南方广泛流行的稻田皮炎的病原主要是寄生于家鸭的毛毕属血吸虫,其中尤其是包氏毛毕吸虫(T.paoi)。成虫寄生在家鸭门静脉内。中间宿主为椎实螺属(Lymnea)。鸭感染毛毕虫后经过10~12天发育成熟,即能产卵。包氏毛毕吸虫卵两端长而尖细,中央广大,呈梭形,内有成熟毛蚴。毛蚴孵出后,侵入椎实螺,经1个月左右发育,释出尾蚴,又感染新的小鸭,完成其生活史。毛毕属尾蚴有眼点,具趋光性,内有5对穿刺腺。 东毕吸虫属的睾丸数目较多,卵巢呈扭曲螺旋状为其特点。贝类中间宿主为卵圆萝卜螺(Radix ovata),滋...[详细]
发病机制
尾蚴侵入皮肤后被大量白细胞包围,引起炎症反应,最初可能是尾蚴穿刺腺分泌物的作用,以后则由于虫体死亡后的刺激反应。动物实验证明,这是一种过敏反应。初次感染皮肤损害较轻,多次重复感染后则产生强烈炎症反应,在表皮与真皮层有大量单核细胞浸润与水肿。
临床表现
人皮肤与含尾蚴疫水接触,待水分蒸发后,患者感觉皮肤局部刺痛,伴有红斑。多次重复感染的过敏患者,局部或全身可出现荨麻疹。约1.5h后,皮损消退,残留少量斑疹。数小时后局部剧烈瘙痒、水肿,转变为丘疹与疱疹,以感染后第2~3天最为严重,此后逐渐消退,但在搔痒摩擦后,皮炎又可出现。经搔破后常继发细菌感染。尾蚴皮炎以位于手足处为多。
并发症
并发症罕见。
实验室检查
感染早期(最好在2~3h内)可查到尾蚴。粪便中找到虫卵或孵出毛蚴。
其他辅助检查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诊断
根据流行病史和临床表现,在粪便中查找出卵和孵出毛蚴即可确诊。
治疗
局部治疗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等止痒药物。皮肤红肿消退后可涂擦氢化可的松霜,继发细菌感染可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在北方尾蚴皮炎由东毕吸虫引起,可对牛羊等牲畜在入冬之前采用吡喹酮驱虫治疗。
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
预防
个人防护:避免与疫水接触,尤其有尾蚴皮炎史者,以防再发。接触疫水后,迅速将皮肤拭干,局部可试用乙醇擦洗。对海水浴场,尾蚴皮炎由澳血吸虫引起,尚无实际有效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