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淋巴丝虫病(lymphatic filariasis)由班氏、马来和帝汶丝虫引起。其临床特征主要是急性期的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以及慢性期的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亦有不出现明显症状而仅于血内有微丝蚴者,即所谓“丝虫感染”。这几种丝虫的微丝蚴都具有较严格的夜间出现于外周血流中的特性。 在我国丝虫病流行于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64个县、市(未包括台湾省)。据防治前调查统计,全国有丝虫病人3099.4万,居当时世界第一位,很多患者有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等症状和体征。经过努力防治,取得了很大成绩,截止到1994年,经考核已有864个县、市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有效控制...[详细]
病因
1.成虫 乳白色,细长如线,两端稍尖,表面光滑,雌雄异体,但常缠结在一起。班氏丝虫雄虫的体长为28~42 mm,宽约0.1 mm,雌虫的长度和宽度约为雄虫的1倍。马来丝虫较短小。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雌虫的形态与内部结构几乎完全相同,雄虫差别也甚微小,其主要区别在于班氏雄虫的肛孔两侧有乳突8~10对,肛孔后有乳突一对,肛孔至尾端间有时可见一两对乳突;马来雄虫的肛孔两侧仅有乳突四对,肛孔后有一对,而无肛孔尾端间乳突。各种丝虫的超微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马来与班氏丝虫成虫体壁超微结构可见角皮层、索和索间皮下层、体壁肌层等。虫体内具有广泛的基膜系统,使所有的构造分开,并与假体腔分开。成虫寿命估计可活10...[详细]
发病机制
丝虫病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各种因素,包括丝虫种类、发育情况、寄生部位、传染期幼虫侵入的数量、人体的反应性以及继发感染等。丝虫病在其发病过程中,成虫起着主要作用,传染期幼虫在其发育成熟的过程中与发病亦有一定的关系。当并发细菌性感染时,丝虫病的表现更为复杂。出现于外周血液的微丝蚴,则与发病的关系不大。 当传染期幼虫钻入皮肤,辗转到达人体淋巴系统,发育以至成熟。在此发育阶段,幼虫和成虫所产生的代谢产物以及成虫在子宫内的排泄物,能惹起全身性过敏反应及局部淋巴系统的组织反应,表现为周期性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丝虫热等。这种急性淋巴管(结)炎被认为是属Ⅰ型或Ⅲ型变态反应所致。后期多为淋巴管...[详细]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自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至血液内发现微丝蚴为止,一般1年左右,但亦可早至4个月或迟至1.5年。帝汶丝虫病潜伏期为3个月。从人体淋巴结检查最早查到班氏丝虫成虫为感染后3个月。丝虫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在流行地区可有50%~75%的“无症状”的感染者。马来丝虫主要寄生在浅部淋巴系统,因此四肢淋巴管炎和象皮肿最为明显。班氏丝虫不仅寄生于四肢淋巴管,同时还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的泌尿、生殖器官,引起精索、附睾、睾丸、阴囊等的炎症和结节。目前尚未证明单纯马来丝虫病患者发生生殖系统的病变。帝汶丝虫病与马来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很相似,急性期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慢性期为淋巴水肿和象皮肿。 ...[详细]
并发症
象皮肿、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精索炎、睾丸炎、乳糜性关节炎等。
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早期有过敏反应的患者白细胞总数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前者大多在(10~20)×109/L之间,后者在20%以上。如有细菌继发感染,除白细胞总数增加外,中性粒细胞亦显著增加。 2.血液微丝蚴的发现 丝虫病的确诊有赖于微丝蚴的发现,通常采用外周血液的检查,大多自夜10时至次晨2时微丝蚴最易找到,如夜间血中超出150条/60μl,白昼亦可找到。 (1)鲜血法:用血红蛋白计吸管吸取耳垂血20μl,在低倍显微镜下找微丝蚴。阳性者可见微丝蚴自由摆动,前后卷曲,颇为活跃。 (2)涂片法:耳垂取血三大滴(约等于60μl)置于玻片中心,涂成厚薄均匀边缘整齐的...[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淋巴管造影 丝虫病患者常显示扩张的输入淋巴管和狭小的输出淋巴管,淋巴结实质显影有缺损现象。
诊断
1.流行病学与临床诊断 丝虫病时必须结合流行病学史,我国流行地区的患者以农民为最多。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象皮肿为本病的特征。来自流行地区而患有精索炎、睾丸炎、乳糜尿者,大多属于丝虫病。由于我国援外任务日益增多,近年在一些援外回国人员中发现有患盘尾丝虫病和罗阿丝虫病者,诊断时需予注意。 2.实验室诊断 主要寻找外周血中微丝蚴。血内查到微丝蚴,诊断即可确立。 3.治疗性诊断 本法目的在于诊断具有可疑的丝虫病症状与体征,而在血液内找不到微丝蚴的患者。给服乙胺嗪后,部分患者在2~14天内即可出现淋巴系统反应及淋巴管结节。这是药物作用于丝虫成虫的证据。必要时可将结节摘...[详细]
治疗
1.病原治疗 (1)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即枸橼酸乙胺嗪(海群生,hetrazan),本品在体外并无直接杀灭微丝蚴作用,但对感染丝虫的人或动物,则能迅速清除血液中微丝蚴。对马来微丝蚴的作用较班氏更为迅速而完全。使用较大剂量或较长疗程时,也能杀死成虫。间歇用药三个疗程后,微丝蚴阴转率,班氏可达90%~99.8%,马来达96.3%~100%;结节出现率,班氏为30%~40%,马来为50%以上。 乙胺嗪的剂量和疗程可根据当地丝虫种类、感染程度、患者身体健康情况选择应用。①1.5g疗法:用于马来丝虫病的治疗。成人1.5g,晚上顿服;或0.75g/d,连...[详细]
预后
丝虫病对生命威胁不大,早期及时治疗多能治愈,但反复发作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和象皮肿患者可影响劳动力。继发细菌感染,可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