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此种骨折在前臂骨折中仅次于桡骨远端骨折而居第2位,且治疗较为复杂,预后差;为临床上的难题之一,应加以重视。
病因
由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所致。
发病机制
1.直接暴力 除直接打击、碰撞及前臂着地跌倒外,工伤所引起的机器绞压性损伤亦占相当比例,且后者软组织损伤严重,易引起开放性骨折。且骨折常呈多段或粉碎性,从而更增加了治疗上的困难,是构成预后不佳的直接因素。而直接打击者,其骨折线多与外力作用点在同一水平,以横折、楔形折为多见,预后较好。 2.间接暴力 系跌倒手部着地时外力由下而上传递,从桡骨远端经骨间膜到尺骨,以致形成尺桡骨双骨折,也可由外力扭曲所致。骨间膜纤维走向及应力的传导,系由桡骨的上方斜向尺骨的下端,故桡骨骨干骨折平面一般高于尺骨骨折平面,以斜形、螺旋形及短斜型为多见。
临床表现
除注意一般骨折症状外,尚应注意有无血管、神经及肌肉组织的伴发伤。尤其是被机器绞压者,软组织的损伤可能重于骨的损伤,易引起挤压综合征或缺血性挛缩等,在临床检查时必须反复加以强调。 依据骨折的特点及临床治疗上的要求不同,一般分为: 1.稳定型 指复位后骨折断端不易再移位的横形骨折、短斜型以及勿需复位的不完全骨折、青枝骨折和裂缝骨折等。此型适合非手术疗法。但在临床上,除儿童病例外,此种情况甚少,尤其是成年人暴力较强者。 2.不稳定型 指手法复位后骨折断端对位难以维持者,包括斜形、螺旋形及粉碎型骨折,或上下尺桡关节不稳者、或尺桡骨骨干双重骨折等(图1)。因其不稳...[详细]
并发症
病情严重者,可并发挤压综合征或缺血性挛缩。
实验室检查
无相关实验室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X线正、侧位平片检查不仅能明确诊断,且有助于分型、随访观察及疗效对比。应常规拍摄,并包括尺桡上关节及尺桡下关节,以防漏诊。
诊断
依据外伤史、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即可诊断。
治疗
视骨折分型及具体情况不同而酌情处理。 1.稳定型 绝大多数可通过非手术疗法达到治疗目的。 (1)无移位者:行上肢石膏托或上肢石膏固定,消肿后更换石膏1~2次。注意石膏塑形,尤其是对骨间隙的分离加压塑形,有利于骨间膜的修复及功能重建。石膏固定时间一般为8~10周,并根据临床愈合程度而决定拆除时间,切勿过早。 (2)有移位者:一般需在石膏牵引床上操作,先以尺骨鹰嘴行骨牵引进行对抗,尤其中上1/3及中1/3者,如此可使肱二头肌处于松弛状态。根据骨折端的移位方向及肌肉拉力等进行手法复位。当X线显示对位满意后,逐渐放松牵引,以使骨折断端相抵住,而后行上肢石膏固定。在...[详细]
预后
与多种因素有关,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单纯性骨折及稳定型者等预后多较好,以下情况者预后不佳: 1.软组织广泛性损伤者 多系机器绞压性损伤,除神经支同时受挫外,多伴有肌肉组织的广泛性挤压挫灭伤,易坏死及瘢痕化。 2.骨间膜损伤严重者 即使骨折对位满意,如骨间膜损伤严重,甚至缺损及瘢痕化,前臂的旋转功能亦多受明显影响。 3.开放性损伤严重者 软组织受损较多,会影响对骨折端的处理及愈合,故预后多欠佳。 4.骨质缺损者 易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而影响疗效。
预防
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