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单纯性寰枢椎脱位属于旋转半脱位,曾先后为Coutts(1908,1934)和Fielding(1977)等所描述。其实质是第1颈椎的侧块在第2颈椎侧块上方发生位移;从动态上观察,表现为第1颈椎围绕第2颈椎的齿突呈分离旋转半脱位。单纯性寰枢椎脱位在临床上大多无明显症状,因而易被忽视而漏诊。
病因
当外力造成寰椎横韧带断裂时,易引起寰椎向前滑出脱位。
发病机制
1.外伤型 凡作用于头颈后部的外力均有可能致寰椎横韧带断裂而引起寰椎向前滑出的前脱位,包括重手法推拿时用力过猛,其中以屈曲型损伤为多见。如其移位程度超过椎管之有效间隙时,则可造成高位颈髓损伤,严重者多死于现场或搬运途中。一般来说,横韧带断裂所引起寰椎脱位时的颈髓损伤,较之齿状突骨折者为重,死亡率高。 2.病理性 亦非少见,尤其是儿童,主因咽后部慢性炎症造成局部肌肉、韧带及关节囊的水肿、松弛及局部骨质脱钙而引起横韧带的松动、撕脱,并逐渐引起寰椎向前脱位。因其发生过程缓慢,神经症状一般较轻;但如附加外伤因素,则易招致意外。此外侵及颈段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亦有20%左右病例可能出现...[详细]
临床表现
视移位程度及致伤机制不同,临床症状悬殊甚大,轻者毫无异常主诉,重者可造成完全性瘫痪,应注意观察及鉴别。其临床特点如下: 1.死亡率高 外伤性者,如暴力较强,作用迅猛,易因颈髓高位损伤而死于现场或运送途中。即使不全性脊髓损伤者,亦易死于各种并发症,应注意及早防治。 2.颈部不稳感 即患者自觉头颈部有被一分为二、如折断似的不稳感,以致不敢坐起或站立(自发性者则较轻)。喜用双手托住头部。 3.颈痛及肌肉痉挛 外伤性者多较剧烈,尤以伤后数天以内为著。 4.活动受限 无论外伤性或病理性者,一般均有程度不同的头颈部活动受限,严重者开口亦感困难。...[详细]
并发症
可并发完全性瘫痪。
实验室检查
无相关实验室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平片 除以颈1、2为中心的正侧位片外,尚应摄开口位片(摄片时可让患者不停地作下颌开闭动作,如此可获得较为清晰的开口位片),以观察颈椎椎体前阴影是否增宽,以及关节脱位的程度和方向,并在读片的同时加以测量,以便于诊断及今后的对比观察。在正常情况下,寰齿关节间隙为2~3mm(儿童相似)。超过4mm者则疑为寰椎横韧带断裂,超过7mm者可能尚伴有翼状韧带、齿尖韧带及副韧带断裂(图2)。必要时可加拍左、右各15°的斜位开口位片,并加以对比观察。 2.CT及MRI检查 普通CT、CT三维重建和矢状面MRI检查将有助于对这种损伤的诊断,以及对脊髓受累情况的判定(图3)。...[详细]
诊断
1.外伤史及病史 如前所述,除头颈部外伤外,对儿童病例主要应了解咽喉部有无慢性炎症等病史。 2.临床表现 如前所述。 3.影像学检查 (1)X线平片:除以颈1、2为中心的正侧位片外,尚应摄开口位片(摄片时可让患者不停地作下颌开闭动作,如此可获得较为清晰的开口位片),以观察颈椎椎体前阴影是否增宽,以及关节脱位的程度和方向,并在读片的同时加以测量,以便于诊断及今后的对比观察。在正常情况下,寰齿关节间隙为2~3mm(儿童相似)。超过4mm者则疑为寰椎横韧带断裂,超过7mm者可能尚伴有翼状韧带、齿尖韧带及副韧带断裂(图2)。必要时可加拍左、右各15°的斜位开口位...[详细]
治疗
1.基本原则 (1)按危重病例处理:无论是否伴有脊髓损伤,均按危重患者处理,包括各项急救措施的准备(气管切开包或急诊气管插管的技术及物品的准备,以及心肺功能的监护等),同时向院方及家属发出病危通知。 (2)以非手术疗法为主:由于该处椎管矢状径最大,脊髓仅占据矢状径的1/3,因此只要将头颅采用Crutchfied牵引弓或Glisson牵引带使颈椎处于牵引状态,其椎管形态便易于复原(或部分复原),因此需急诊手术减压者相对较少。 (3)严格制动:因该处椎节多处于不稳状态,异常及过度的活动易引起颈髓受压,因此务必保持局部的稳定。但在牵引下应让患者做正常的定期翻身活动,...[详细]
预后
不伴有脊髓受压症状者及早期病例经治疗后神经症状恢复者,预后一般较好;而脱位明显、陈旧性(3周以上)及伴有明显脊髓受压症状者,预后则较差。自发性脱位如治疗及时,预后多较佳。
预防
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