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肩胛背神经是来自颈5神经根的与胸长神经合干的神经。肩胛背神经卡压表现为颈、肩、背、腋、侧胸壁的酸痛和不适。Kevin(1993)报道,肩胛背神经封闭可治疗颈肩痛。1994年,陈德松详细报道了本病,并提出手术治疗方案,取得良好效果。
病因
是由于肩胛背神经或颈5神经根在其行径中因解剖因素受压所致。
发病机制
肩胛背神经卡压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颈神经根,特别是颈5神经根受压而累及作为其分支的肩胛背神经;另一原因是。肩胛背神经在其行经中因解剖因素而受压,如穿过中斜角肌的腱性起始纤维。因而,肩胛背神经卡压大部分存在于胸廓出口综合征中,但亦可单独存在。
临床表现
1.病史及症状 (1)常发症状:本病常见于中青年女性,全部患者均以颈肩背部不适、酸痛为主要症状。颈部不适与天气有关,阴雨天、冬天加重,劳累后也可加重。上臂后伸、上举时颈部有牵拉感。颈肩背部酸痛常使患者不能入睡,患者自觉患肢怎么放也不舒服,但又不能明确指出疼痛的部位。 (2)少发症状:少数病例可有肩部无力,偶有手麻,主要为前臂及手桡侧半发麻。 2.体征和检查 部分患者可有前臂感觉减退,少数患者上肢肌力,特别是肩外展肌力下降。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及第3、4胸椎棘突旁3cm处有明显压痛点(图1,2)。 作者曾处理过35例肩胛背神经卡压患者,男女之...[详细]
并发症
无相关资料。
实验室检查
无相关实验室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肌电图检查 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及菱形肌均无异常发现,7例第1背侧骨间肌及小指展肌有纤颤电位,菱形肌可能因位置深而未能查及。神经传导速度未见异常。 2.颈椎X线片 22例未发现异常,8例第7颈椎横突过长,4例颈椎退行性变。
诊断
肩胛背神经卡压症很容易被诊断为其他疾病,本组有27名患者曾被误诊。其中,诊断为斜方肌劳损10例,颈椎病8例,神经官能症6例,肩周炎3例。 如有颈肩部疼痛、不适,沿肩胛背神经行经有压痛。特别是按压3、4胸椎棘突旁可诱发同侧上肢麻痛时,则本病诊断可确立。
治疗
1.保守治疗 首先考虑保守治疗,以局部封闭为主。封闭点为两个压痛点(图1,2),一是胸锁乳突肌中点后缘,另一处是3、4胸椎棘突旁3cm。作者建议每周1次,连续3~6次。辅以理疗,半数患者症状可显著减轻。18例做3~6次颈部压痛点封闭治疗,6例症状显著减轻;4例改善,酸痛可以忍受;9例无效,其中7例确诊后行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对保守治疗无效或伴发胸廓出口综合征症状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于全身麻醉下做颈根部横形切口或“L”形切口(图3),切断结扎颈横动脉和肩胛舌骨肌,逐层解剖显露臂丛神经根干部及前、中斜角肌下段与止点(图4)。在近止点处切断前、中斜角肌,沿颈5神经切断包绕颈5...[详细]
预后
保守治疗近期效果较好,但易复发,3~6次颈部局部封闭后复发率仍有50%。可间隔2~3个月后再进行一个疗程的局部封闭治疗。 22例患者术后颈肩背部症状完全或大部分消失。术后3天,患者可能又感不适和术前相似,但术后1周症状逐渐减轻,术后3周症状大部或完全消失。随访时间3个月至2年,3例4侧在术后2个月时症状、体征又出现,程度同术前。其中,未做肩胛背神经起始处减压的2侧为1例双侧胸廓出口综合征,术后第3天症状再次出现并逐渐加重,术后1年余时仍未愈;另2侧为术后局部瘢痕压迫,经局部封闭后,目前尚能控制症状。前臂内侧和小指感觉减退的16例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3天亦有波动,2~3周后...[详细]
预防
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