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松毛虫性骨关节炎为近几年来在我国南方各省陆续发现的一种具有季节性的地区性暴发流行性疾患,是以侵犯皮肤、骨和关节为主的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实验研究证明,本病与接触松毛虫有关,故定名为松毛虫病。从发病情况上看,在我国的广东、福建、广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西、江苏等九个省均有报道。1970年,浙江金华某窑厂员工因用带有松毛虫的松树枝烧窑而发病,为我国最早报道的个案病例。1975年,广东潮阳曾发病4010例,占总人口数的5.54%。接触松毛虫人口的发病率为52.9%~86.4%。发病时间以夏秋为流行高峰期,10月份最多。患者年龄从8个月至84岁均有,其中以20~50岁的青壮年患者最为多见...[详细]
病因
发病者均有松毛虫接触史,或是有被松毛虫接触过的物品的接触史。如果用松毛虫的毒毛、死松毛虫或死虫辗研的浆液或水浸液接触或涂擦家兔或小白鼠剃毛的皮肤,或将小白鼠或豚鼠放于有大量松毛虫的现场,或使其接触有松毛虫的柴草,都可使其产生类似的病变。我国已发现的松毛虫有40余种,其中以马尾松毛虫为多见。
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有以下三种推测: 1.中毒学说 即毒毛刺入人体皮肤后,由于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毒血症。估计是由于毒素与结缔组织有较强的亲和力,因而引起关节周围组织反应。但将毒素注入动物皮下组织,却并不能使动物发病。 2.变态反应学说 许多研究者发现:所有患者均有与松毛虫或其污染过的物品的接触史,且发病早期能用抗过敏药物迅速控制症状,其X线表现和关节周围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等也均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从而推断为变态反应。但动物实验尚难以支持此说。 3.感染学说 有的学者发现在本病患者病变关节或皮肤硬结内可以抽出脓性液体,并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详细]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一般于接触松毛虫或其污染物1~3天后发病。个别患者潜伏期较长,最长可达48天。 2.全身症状 患者全身症状大多较轻,或没有全身症状。可有发热,多在37.5~38.5℃之间,个别可达39℃。此时可有畏寒、头痛、头晕、全身无力及食欲减退等症状,并于2~3天后渐消退。区域淋巴结肿大,可移动,有压痛,于起病后10~20天时逐渐消退。局部皮肤一般无溃破。 3.局部症状 身体暴露部分容易发病,这与直接接触有关。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手、足、腕、踝等处,但也可发生于头颈、眼、耳郭、胸、脊椎旁、臀部及会阴处,少数患者可蔓延至全身。根据病变的侵袭范围和表现形式不同,一般分为...[详细]
并发症
骨关节型后期可致关节畸形强直。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时,可发现:50%~60%的患者有白细胞计数增高,达10×109/L;60%以上的患者有嗜酸粒细胞增多;40%~70%的病例血细胞沉降率增快,其程度与病情轻重成正比。 关节液多为少量淡黄色或黄绿色黏稠液体。早期多含中性粒细胞,后期多含淋巴细胞。细菌培养多为阴性,少数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或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皮下肿块穿刺有时可抽出血性液体。少数病例行心电图检查时可发现有心肌损害表现。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表现 骨关节的X线改变要在发病后2周方才显示出来,有时要1个月后才出现。在6个月以内属急性期改变;6个月以后为慢性期改变。急性期改变主要是受累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骨质破坏和关节损害。慢性期改变主要是骨质增生、硬化和关节强直。局部软组织肿胀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密度增高、层次不清,皮下脂肪透明度减低;重者有网织状阴影,关节囊肿大,密度增高,轮廓多较清晰。这种改变是早期的主要所见,但不具特异性。慢性期软组织阴影缩小,且长期难以消失。少数病例在受累骨质邻近的软组织中出现小片状或团块状钙化或骨化阴影。骨关节方面的改变在早期是骨质疏松和骨小梁模糊或中断,局限于近关节的骨端,与类风湿关节...[详细]
诊断
一般多无困难。在暴发性流行季节和地区,可根据松毛虫及其污染物接触史,以及皮肤、骨关节的局部表现,作出诊断。
治疗
1.早期 发病初期可用3%氨水外擦,或用肥皂水清洗。也可用中药外涂,或普鲁卡因泼尼松龙局部封闭或关节内注射,均可取得良好疗效。 2.急性期 在急性期,治疗的目的是抗过敏、止痛、消炎和制动。若有继发感染,可加用抗生素。 3.慢性期 对慢性期的骨关节病变者仍以非手术疗法为主,但对其中长期不愈者,可考虑手术,手术指征为: (1)合并有窦道或化脓性感染者。 (2)自发融合而不牢固、且仍有症状者,或强直于非功能位者。 (3)关节固定后已严重影响功能者。 (4)对病程超过半年,非手术治疗无效,甚或恶化者,均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详细]
预后
无相关资料。
预防
本病的关键是预防。在进入有大量松毛虫的树林,尤其是山林中时,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松毛虫及其污染物。不要进入有松毛虫污染的水中作业。所捉松毛虫及其虫茧应集中焚毁。接触松毛虫后,可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或涂稀氨水以减轻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