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喙突外侧、肩胛下肌和冈上肌之间的肌间隙称肩袖间隙(rotator interval)(图1)。Post曾于1978年对该解剖部位进行了描述。该间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联结冈上肌和肩胛下肌,间隙前方有喙肱韧带使之得到加强。De Palma(1973)发现,正常人群中有9%肩袖间隙呈开口状。Rowe(1981)报道的37例复发性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中20例肩袖间隙为开口状,认为二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肩袖间隙分裂多见于青壮年,发病年龄在20~40岁较多。肩袖间隙分裂(tear of the rotator interval)是肩袖组织顺肌腱纤维方向的纵形撕裂,与一般的肩袖损伤相比,病因、病理及预后都有不同...[详细]
病因
常由劳动作业损伤、运动损伤或多次重复的累积性损伤引起。
发病机制
投掷运动引起肩袖间隙分裂的损伤机制是:由上臂的外旋、外展状态急速转变为内收、内旋状态,导致肌间隙疏松结缔组织破裂,冈上肌腱与肩胛下肌腱分裂。盂肱关节囊前壁可自该间隙疝出或同时发生撕裂。
临床表现
1.疼痛位于肩前方,为持续性钝痛,肩关节运动后症状加重。在喙突外侧肩袖间隙部位有局限性压痛。 2.乏力和疲劳感。 3.肩关节不稳或松弛感。 4.关节内弹响。
并发症
可并发肩关节弹响。
实验室检查
无相关实验室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摄片 使患臂处于最大上举位,有时可出现盂肱间滑脱现象。 2.盂肱关节造影 显示出肩袖间隙部位造影剂溢出,在喙突外侧形成带状、乳头状或小片状不规则影。 3.关节镜检查 可见肩袖间隙部位充血、渗出。
诊断
1.肩部外伤史。 2.肩前痛及肩部乏力、疲劳感。 3.喙突外侧局限压痛。 4.盂肱关节不稳定。 5.臂上举的前后位X线片存在盂肱关节滑脱现象。关节造影出现肩袖间隙异常显影。
治疗
凡属新鲜损伤,首先采用非手术治疗,如制动、口服消炎镇痛剂及行物理疗法。也可采取卧床休息臂零位牵引3周,或牵引1周后改用肩人字石膏或支具继续做零位固定。零位时,肩胛冈和肱骨处于同一轴线,并在同一平面上,达到解剖轴与生理轴的一致性,肩袖处于松弛的休息状态,肌电位最低。低应力状态有利于新鲜的裂隙重新愈合。固定期内可做物理治疗,去除固定后开始关节功能康复训练。 手术治疗的指征是: 1.经2个月以上非手术治疗无效。 2.盂肱关节明显不稳定或已有关节挛缩的陈旧性肩袖间隙分裂。 3.并存在喙肩弓下撞击因素。 手术采用经肩峰前方入路,分裂三角肌,切开...[详细]
预后
术后疗效满意。
预防
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