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肺毛霉病(puhmonary mucormycosis)是由毛霉菌目致病菌引起的肺感染性疾病。虽然少见,但发展迅速,死亡率高。临床上以毛霉菌和根霉菌较为常见,前者主要侵犯肺,后者多累及到鼻窦、眼、脑及消化道,并可血行播散到全身。肺毛霉菌病可为原发感染,也可继发于鼻窦病变或毛霉菌败血症。
病因
能引起肺毛霉病的真菌属于接合菌亚门,毛霉纲,毛霉目,毛霉科,偶由毛霉目中的其他科,如被孢霉科、小克银汉霉科、科克霉科、瓶霉科等引起。其中毛霉科中的根霉属、毛霉属、犁头霉属是引起肺毛霉病的最常见的3类真菌;而3类中又以根霉属所致的最为常见,特别是少根根霉和米根霉。
发病机制
正常人体中,人的血浆有抑制根霉菌属的生长,中性粒细胞有杀伤霉菌菌丝的作用。当机体防御机制被破坏或削弱,病原菌可入侵体内。呼吸道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以通过皮肤和肠道感染。糖尿病酸中毒,血液病、淋巴瘤、骨髓增生不良、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化疗和放疗是毛霉菌感染的诱因,其中白细胞严重减少和糖尿病是很重要的诱因。 病原菌从鼻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处生长繁殖,很快破坏组织引起鼻窦炎,眼球周围组织炎,也可直接侵入脑和脑膜,或肺。侵入肺脏的孢子可穿过支气管壁进入肺组织和血管,在组织内迅速生长。小动脉血管栓塞和肺实质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大量白细胞浸润,组织坏死。菌丝侵入血管,引起栓塞,不但加速感染...[详细]
临床表现
1.鼻脑毛霉病 急性、进展快速而凶险,表现为面部疼痛、头痛、嗜睡,严重者可致失明。体检可见鼻内有褐色、血性微黏稠的分泌物,感染侧腭部有黑色焦痂。当第Ⅱ、Ⅳ、Ⅵ对脑神经受累时,还可致瞳孔散大、固定、凸眼或上睑下垂。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真菌容易侵犯大血管,在脑中引起梗死和坏死,伴脑软化,患者常由嗜睡发展为昏迷,在7~10天内死亡。本型病死率为80%~90%。 2.肺部毛霉病 因可由吸入空气中的真菌孢子(3~6μm)或吸入感染的鼻旁窦内的真菌孢子,或因较远病灶的血源播散所致。毛霉极易侵犯大小血管的弹性内膜,引起血栓形成、出血及梗死。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肺炎,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胸部...[详细]
并发症
并发糖尿病、酸中毒、肺梗死、心肌梗死等。
实验室检查
1.直接镜检 标本来自上鼻甲刮片、鼻窦吸出物、痰液及活检标本等,用20%氢氧化钾制成湿片直接镜检,可见典型的厚壁具折光性的菌丝,直径6~15μm,亦可见膨大细胞及弯曲菌丝。孢囊梗直接由菌丝长出,菌丝可分支,呈直角。 2.培养 将临床标本接种于不含放线菌酮的麦芽糖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及普通沙氏培养基中,37℃或25℃培养,生长较快,初起菌落表面呈棉花样、白色,渐变为灰褐色或其他颜色。毛霉病发病凶险,而毛霉又常污染痰及环境,故直接镜检往往较培养更有意义。
其他辅助检查
X线胸片显示非特异性肺炎和肺梗死。
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诱发因素、临床表现、支气管或病灶分泌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肺组织活检找到毛霉菌可作诊断。组织切片发现血管壁内有短粗、分支而不分隔的毛霉菌丝存在最具诊断意义。
治疗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二性霉素B为首选。一旦确诊,应立即用二性霉素B治疗。剂量从每天0.1mg/kg开始,尽快增至每天0.8~1mg/kg,总剂量为30~40mg/kg,视病情及副作用而酌情增减。可给予最大耐受量,直至病情控制,疗程10~12周。亦可选用氟康唑,每天200~400mg。若为继发于其他部位的肺毛霉菌病者,应同时治疗原发病,如颜面部病变应作外科清创或脓肿引流。同时,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改善全身状况。
预后
本病发展快,病情重,预后差,死亡率高达65%。
预防
本病病原为条件致病菌,对易感病人,应及时治疗全身疾病,提高机体抵抗力。若发生本病,除及时治疗外,尚应避免其他细菌的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