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肺血吸虫病(pulmonary schistosomiasis)是由于血吸虫的童虫、成虫在肺内移行、发育、寄生,或其虫卵在肺组织内沉着,引起的以肺内炎症、脓肿、肉芽肿、假结核等为主要表现的病变,也是最常见的异位血吸虫病。临床上除一般血吸虫病症状外,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或哮喘等呼吸道症状。
病因
血吸虫患者的粪、尿、痰等排泄物含有活卵,尤其是粪便中的活卵,为主要传染源,这些含有活卵的排泄物可以污染水源、沟塘,在水中孵化成毛蚴,毛蚴感染钉螺后形成尾蚴。传播媒介主要是钉螺,钉螺体内的尾蚴可陆续逸出至少1年半以上。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皮肤与疫水接触,如游泳、洗衣、捕鱼等,亦可在饮用生水时从口腔黏膜侵入体内。任何性别、年龄、职业的人群均为易感人群,在流行病区因有重复感染,故感染程度随年龄而增高。
发病机制
尾蚴在疫水中,当与人体接触时侵入皮肤,脱去尾部变为童虫,童虫在皮下停留5~6h,即进入小血管和淋巴管,一般在侵入后第2天随血流经右心、肺动脉到达肺部毛细血管,约在侵入后第8~9天童虫到达门脉系统寄生并发育为成虫,之后成虫逆行到痔上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内寄生并产卵,自感染至产卵一般为4~6周。血吸虫主要在人体门脉系统的血管中寄生,成虫产出的虫卵主要沉积在肠黏膜下及肝组织内。如果成虫寄生和虫卵沉着在超出此范围以外的器官组织并造成损害时,则称为异位血吸虫病。血吸虫虫卵可经肝静脉或门静脉的侧支循环而入肺,沉积于肺组织。偶有血吸虫在肺内异位寄生,甚至雌虫、雄虫合抱产卵。到达肺部的童虫可穿过肺泡壁毛细血管而...[详细]
临床表现
发病季节多在夏秋季,随侵入病原体的多寡和肺部病变范围而异。在急性感染后1~2周,由于童虫在体内移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机械性损害和人体对童虫代谢产物的反应,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如弛张热或低热(少数有高热),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痛或哮喘,也可有腹痛、瘙痒、荨麻疹等过敏症状。在体内成虫大量产卵时期,相当于初次感染1个月后,最短10余天,最长达2个月,多数急性起病,严重程度不等。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以间歇热、弛张热为多见,早晚波动幅度较大,另外患者可有干咳、气急、胸痛、心悸。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啰音。严重的可引起弥漫性、闭塞性肺小动脉炎,少数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此期亦可引起严重过敏反应,有荨麻疹...[详细]
并发症
可导致肺心病,心力衰竭。
实验室检查
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嗜酸性粒细胞一般占15%~20%,偶可达70%,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程度与感染轻重不成比例,重症患者可不增多,或反见减少,或代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病情凶险之兆。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一般不超过20%,而晚期病例则增多不明显。亦可伴有血红蛋白降低、肝功能异常。粪便检查直接涂片的阳性率不高,故一般采用沉淀和孵化法。痰检也可通过直接涂片法或沉淀和孵化法找到虫卵或毛蚴。直肠黏膜活检或压片可找到虫卵。免疫学检查如血吸虫抗原皮内试验、环卵沉淀实验、尾蚴膜试验以及免疫电泳检测抗原等方法可以提供辅助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大多有明确的肺实质性改变,可见肺纹理增加,片状阴影,粟粒状改变,肺门阴影增大等。早期两肺纹理增强,继而两肺出现散在性点状浸润,边缘模糊,以中下部肺野为多。随着病情发展,肺部阴影趋于致密,并有互相融合的倾向,形似支气管肺炎。当虫卵死亡,周围组织反应消失,病变逐渐吸收缩小,边缘转为清晰整齐,遗留点状阴影,与粟粒状肺结核的表现近似,以后点状阴影逐渐减少,有时可见钙化现象。典型X线病变一般在3~6个月内逐渐消失。少数病例肺小动脉广泛闭塞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及右心肥厚表现。如有多次疫水接触史而反复感染,肺野可有新旧不一,密度不等且大小不均的粟粒状阴影。慢性肺血吸虫病可表现有密度增高的片状阴影...[详细]
诊断
主要依据有血吸虫流行区居住和与疫水接触史,同时具有一般血吸虫病的其他症状。X线胸片提示肺内有小结状或粟粒状病变或炎性病变,伴程度不等的咳嗽、胸痛、咳血痰、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痰内找到血吸虫卵,或支气管刷检、支气管黏膜活检找到血吸虫卵;粪内或直肠、乙状结肠黏膜活检找到血吸虫卵。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免疫学试验如皮试阳性、环卵试验阳性等,可助诊断。
治疗
肺血吸虫病的治疗与一般血吸虫病治疗相同。治疗血吸虫病的药物有吡喹酮、硝基呋喃类、美曲膦酯、锑剂、六氯对二甲苯、硝硫氰胺等,以吡喹酮首选。吡喹酮具有疗效高、疗程短、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一般每次10mg/kg,3次/d,连用2天,总剂量60mg/kg为1疗程,必要时可隔2~3天后再服用1个疗程。经治疗后30%~40%复发,因而要注意复查和复治。
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晚期患者虽经抗病原治疗,但最终导致肺心病、心力衰竭,预后较差。
预防
积极治疗病人、病畜,以控制传染源,管理粪便,减少水污染,消灭钉螺以消灭中间宿主,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接触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