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接触带菌的野生动物和家畜,钩端螺旋体通过暴露部位的皮肤进入人体而获得感染的人蓄共患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似感冒,重者有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肺大出血,甚至死亡。本节重点讨论重型。
病因
钩端螺旋体呈细长丝状,圆柱形,有12~18个螺旋,两端有钩,长6~20μm,呈活跃的旋转式运动,有较强的穿透力,革兰染色阴性,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较易见到发亮的活动螺旋体。电镜下观察到其结构主要为外膜、鞭毛(轴丝)和柱形的原生质体(菌体)3部分。钩端螺旋体需氧,营养要求不高,在常用的柯氏培养基中生长良好,钩端螺旋体对干燥及一般消毒剂极为敏感,可迅速被杀灭。至1986年,全世界已发现23个血清群和200个血清型。我国已知有19群74型,钩端螺旋体的型别不同,对人的毒力、致病力也不同,某些钩端螺旋体有溶血素或其他毒素。 各种有毒力的钩端螺旋体经人体破损的皮肤(或正常皮肤)或鼻、眼、口腔、胃...[详细]
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变基础是以钩端螺旋体毒素引起的全身毛细血管损伤,从而导致器官程度不同的功能紊乱。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出现一系列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开始为外周血液中性粒细胞增加,出现轻度炎症反应,继而淋巴细胞、浆细胞增殖,出现特异性抗体。病原体在器官、组织内生长、繁殖,裂解,机体出现特异性免疫反应,导致一系列损伤反应。 钩端螺旋体病病理改变的特点是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组织形态变化轻微的不一致性,包括出现严重临床症状的病例,此种轻微组织结构变化极易恢复。肺是钩端螺旋体常见的病变部位,常见的病变肺出血,气管或支气管黏膜出血,支气管腔和肺泡充满红细胞。少数肺泡尚含有气体或偶尔少量浆液渗出,但无肺水...[详细]
临床表现
潜伏期2~28天,一般7~12天。因受染者免疫水平以及受染菌株的不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1.早期(感染毒血症期) 发病后3天以内,主要表现为突然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多呈弛张热型,可伴有头痛,无力,结膜充血或出血,腓肠肌痛及压痛可在第1天出现,淋巴结肿大第2天出现,以腹股沟及腋窝部为多。 2.器官损伤期 病后3~10天,根据症状分为不同的临床类型。 (1)流感伤寒型:为早期症状的继续,无明显或严重器官损害及功能不全。 (2)黄疸出血型:即外耳病(Weil’s disease),国内较少见。 (3)脑膜脑炎型:发病数天即出现...[详细]
并发症
并发症表现多样,以眼部(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症)和脑部(无菌性脑膜炎,闭塞性脑动脉炎)的表现最为突出,发生于晚期(免疫反应期)。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血中转氨酶和胆红素增高。 2.病原体检查 钩端螺旋体病的间接荧光抗体染色采用黑底荧光法镜下直接查找,发病10天内可从血液或脑脊液中分离出钩端螺旋体,第2周尿中可检出病原体。用荧光抗体染色法及甲苯蓝染色等方法直接镜检,阳性率达50%,有助于早期诊断,将患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接种于动物,分离到病原体,可确诊。 3.血清学试验 凝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特异的抗体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凝集素一般在病后7~8天出现,以1∶400效价为阳性,可持续数月到数年。间隔2周双份血清效价增高4倍以上为阳性,近年通过PCR方法可在...[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X线表现轻症者有肺部模糊的网状阴影或肺纹理紊乱增粗,病变广泛。中度者双肺呈小点状或雪花小片影,密度低,边界模糊,可有部分融合成2cm大小的阴影。
诊断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因而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易误诊、漏诊。应结合流行病学特点。早期的临床症状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综合判断,并与其他疾病鉴别。
治疗
1.一般治疗 早期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维生素B和维生素C,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出血严重者应及时应用止血剂和输血。肺大出血者应让病人保持镇静,酌情应用镇静剂,并就地抢救,减少搬动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2.病因治疗 早期应用有效抗生素,可改善预后。如治疗过晚,脏器功能受损,治疗作用就会减低。青霉素早期使用有提前退热、缩短病程、防止和减少出血的功效,成人首次剂量为40万U,以后治疗剂量120万~160万U/d,分3~4次肌内注射,避免发生赫氏反应,疗程7天或体温正常后2~4天。重症病例青霉素160万~240万U/d,分4次肌内注射,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他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详细]
预后
目前尚无资料。
预防
管理传染源,包括灭鼠,管理好家畜及动物宿主的检疫,及时发现并隔离病人。切断传染途径,加强个人防护,采用多价疫苗对易感人群及疫水接触的劳动者进行预防接种,对实验室、流行病学工作人员以及新入疫区的劳动者,疑及感染者尚无症状时,可肌内注射青霉素G80万~200万U/d,连续2~3天,作为预防用药。